危險!感冒藥、抗憂鬱藥、降血壓血糖藥…服用後千萬別開車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警方常常在抓酒駕、毒駕,其實「藥駕」的危險性也不在話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師蘇柏名提醒民眾,吃過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安眠鎮靜類、抗組織胺、感冒藥、降血壓血糖等藥物,千萬別開車上路,藥物的副作用是否影響行車安全,一定要事先了解。

▲很多藥物民眾吃下肚後不應再開車上路,你知道有那些嗎?(圖/Pixabay)

吃了甚麼藥最好不要開車?多數人可能先想到感冒藥,因為感冒藥多含有抗過敏成分,不良反應是中樞抑制作用,服用後容易出現暈眩、疲勞、嗜睡、警覺性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思維混亂等症狀。在這些狀況下駕駛車輛,當然容易發生交通意外。

國外一份研究發現,當駕駛人服用含有可待因(codeine)的止咳藥物,將會提高駕駛風險,女性增加42%,男性則提高74%。除了感冒藥可能讓人分神、疲憊,藥師蘇柏名提醒,肌肉鬆弛劑、抗憂鬱焦慮藥物、安眠鎮靜藥物、止痛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減肥藥、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等等,都可能導致嗜睡倦怠的情形。

法國為例,官方根據影響駕駛的程度,將藥品分為「0~3」四個等級,等級0代表不會影響駕駛,其他等級為:等級1(注意,駕駛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等級2(非常注意,駕駛前諮詢醫師或藥師)、等級3(危險,不應駕駛)。2010年一篇法國研究發現,使用一種2~3等級藥物的駕駛人,肇事機率提高1.06~1.22倍,而使用超過三種2~3等級藥物的人,肇事機率增加1.58~2.25倍。等級2的藥物包括:戒癮藥物、失智症藥物、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以及部分抗精神疾病藥物;等級3的藥物有:部分抗精神疾病藥物、部分鎮靜藥物、部分鴉片類藥物等。

蘇柏名表示,台灣官方並沒有像法國那樣針對藥物影響駕駛的程度進行分級警示,因此有駕駛需求的朋友,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都應該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者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師,確保藥物不會影響駕駛安全再上路。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