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一開講/古人端午不吃粽 用植物玩「大老二」最時尚!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端午節快要到了,這個農曆5月5日的節日,現在的人對它的認知,不外乎往自己嘴裡塞粽子、看別人划龍舟,頂多再加上在自家門口綁束象徵趨吉避凶的艾草應應景而已。

▲明仇英〈漢宮春曉〉,國立故宮博物院。(圖/邱建一提供)

事實上,過去的端午節可不只如此,還有一個節慶活動叫做「鬥草」,現在已經很少知道了。

鬥草是端午節的活動

鬥草的起源比較晚,大約在魏晉南北朝(220-589)才出現,而唐代的人自己也說過:「(鬥草)漢之前未曾聞也。」這句話很簡單,意思是說沒聽說過漢代或以前有這樣的東西,簡單地說,就是在魏晉時期才開始出現。

現在還能夠追得到的鬥草記載,出現在宗懔(500-563)所寫的《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條: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五月五日就是端午節,這是古代的「重日」的概念。所謂的重日就是奇數的月份與奇數日期重疊的那一天,例如:一月一日是元旦,三月三是上巳,五月五日是端午,七月七日是七夕……。不過在宗懔的時代,當時不叫端午而被稱為「浴蘭節」。

這一天要進行的活動是「四民並蹋百草之戲」,四民就是四方民眾,也就是一般老百姓的意思,而所謂的「並蹋百草之戲」,在《荊楚歲時記註》這樣解釋:「蹋百草,即令人有鬬百草之戲也。」根據現今的研究認知,這就是流行於唐代以後的「鬥草」了。

不過,我得強調另一件事。今天我們都認為端午節的應景食物是粽子,但事實上在《荊楚歲時記》講得很清楚,古人在端午節是不吃粽子的,而是在夏至日的那一天:

「夏至節日,食。」

糉又稱為角黍,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粽子。或許有可能是因為夏至日的時間點與端午節相近,所以後來兩個節日(節氣)就簡化合為一體,最終變成端午節吃粽子了。

傳說鬥草有文鬥與武鬥兩種,網路資料言之鑿鑿,但提這種說法的人並沒有拿出典源根據,所以我們也只能存疑。事實上,古籍裡並沒有這種文鬥武鬥的說法,只記載了唐代的人把鬥草之戲拿來賭錢而已,至於用來賭錢的鬥草要怎玩?典籍僅存其名,所以現在我們也就莫宰羊了。

但有幸明清兩代的記載比較完整,端午節的鬥草之戲,在話本小說裡還能見到當時的玩法,清代初期的《紅樓夢》與清代晚期的《海上花列傳》都有,這也讓我們得以一窺鬥草的神秘面紗。

▲明仇英〈漢宮春曉〉,國立故宮博物院。圖中人物正在玩「鬥草」。(圖/邱建一提供)

明清兩代的鬥草之戲

《紅樓夢》六十二回這樣描述大觀園裡的鬥草之戲: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滿園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里鬥草。」

而鬥草的方法還挺文謅謅的,大概就是想要參加遊戲的人,自己先去滿園子找花花草草,然後帶著自己的攀折花木的戰利品,大家圍坐在一起比拚自己手上的花草。遊戲進行的方式採取回合對戰制,第一個人先拿起手上的花草,然後說我有XXX,下個人就得拿起自己的花草應戰,說我也有XXX。《紅樓夢》裡這樣描述:

「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

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

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

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

各位發現了嗎?鬥草和現今的撲克牌遊戲也差不了多少了,你拿出皮蛋Q,所以我得拿出老K來壓你。不過當這遊戲進行幾輪回合對戰之後,就開始有人放大絕亮底牌出來,拿出比較高難度的壓箱寶,想要技壓群雄。《紅樓夢》又這樣說:

「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

以上就是比較高難度的鬥草了,因為不只是比拚對植物的認知而已,還得加上一點文青氣息,運用文學的加強描述來讓對方無法還擊。

而這場鬥草遊戲比拚,最後的勝出就要看參加遊戲的眾人手上剩下的牌還能不能夠應戰了。而曹雪芹描述當天的鬥草時,最後的結束是其中一位參賽者香菱拿出了「夫妻蕙」,這是一支枝頭開了兩朵併頭花的蕙蘭。按照遊戲規則,其他人也得拿出一支類似的花出來,此時其他的參與者即便手上都有各式的花卉,但就是沒有人有像這支夫妻蕙的花。所以,遊戲自此結束,香菱是這場鬥草之戲的優勝者。

鬥草之戲在《紅樓夢》裡描寫得很清楚,而我們知道這本書的成書年代是清代初期,這個時間點與歷史記載鬥草流行在明清兩代,大致上時間是吻合的。

▲明仇英〈漢宮春曉〉,國立故宮博物院。圖中人物正在玩「鬥草」。(圖/邱建一提供)

鬥草之戲在台北故宮

《紅樓夢》畢竟只是文學性的描述,只有文字沒有畫面。不過幸運的是,現今的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倒是還保存有明代畫家仇英(1492-1552)畫的「鬥草」,出現在這位畫家的名作〈漢宮春曉〉長卷當中的一個小片段。

雖然這幅畫的主題以漢代宮廷生活為發想,但畢竟畫家本人是明代的人,所以即便這件作品叫做〈漢宮春曉〉,但實際上出現的內容還是以明代的宮闈生活為主。事實上,漢代根本就沒有鬥草之戲,這是我們在先前就已經強調的,所以鬥草的情節橋段,不可能出現在漢代的宮廷當中。

在畫面中,我們看到仇英畫了幾位宮妝的美眉圍坐在一起,每個人手上都拿了各式的花草正在拚搏,而地上則扔了一堆已經使用過的花花草草,可見得當天的戰況激烈。現今已經失傳的端午節鬥草之戲,在這幅明代畫作之中再度重現。

仔細想想過去的鬥草之戲,這個遊戲看起來雖然不複雜,道具也很簡單,但還是挺優雅的,而且想玩這個還得考驗參與者的文學素養與臨場反應。但是,這大概也是它失傳的主因吧?一切講究「短平快」的現代人大概也沒有這種閒情雅致去弄這個,所以它只能走入歷史,成為端午節的文化遺跡了。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 @setn 好友 #端午節連假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