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新聞/找用戶做新聞下標題 媒體都靠大數據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撰文/李又如(新新聞)

閱聽眾的習慣因網路開啟了巨量資料時代而改變,媒體如何運用這片資料海成為生存關鍵。轉型的壓力,國外發生得早,至今也沒看見太樂觀的前景。然而,雖然大數據是媒體焦慮的起因,卻也成為一種解方。除了用大數據做決策,也開始做新聞。

自從網路開啟巨量資料時代,媒體彷彿在海上迷航。缺乏資料不再是問題,而是如何消化、理解這片資料海?閱聽眾也被改變,現代閱聽人使用日新月異的行動載具,更要求即時消費的滿足。

傳統廣告收入一直掉, 數位廣告卻沒有顯著成長,廣告商也寧願投在比新聞媒體吸睛的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沒有組織包袱的網路媒體快速成長,也吸引創投資金不斷投入,都讓「老媒體」們倍感壓力。

新新聞

轉型的壓力,國外發生得早,至今卻也沒看見太樂觀的前景:紐約時報的付費牆政策修修改改、數位營收成長跟不上平面的下滑,優雅的「灰女士」卻愈見佝僂。

這股焦慮幾年前也終於燒到台灣:東森、中視、《壹週刊》都傳出大量裁員, 而面臨網路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家傳統媒體也開始競逐網路版圖,卻時常面臨資金不夠、大公司組織難以突破,或產品太相像的問題。

看點閱率已過時,數據分析更準確

一位資深電視台高層就提到,以前只要面對一群觀眾,現在還要服務另一個難以捉摸的族群,「目前只剩四十五歲以上的收視沒有下跌,三十歲以下的人基本上不看電視了。」他感嘆,若將節目放到網路上,老闆又會質疑:電視豈不是更沒人看?「網路是趨勢,但是獲利又有限,這場持久戰,像是比誰的口袋深。」

雖然大數據是媒體焦慮的起因,卻也成為一種解方。成立十六年的軟體技術公司意藍科技,以大數據見長,服務的觸角也延伸到了媒體。

意藍科技總經理楊立偉指出,如《天下雜誌》、《經理人》、《數位時代》、公視,或是常被談話性節目採用的「網路溫度計」,都是他們的客戶。意藍的專利「語意分析」,便是幫助媒體認識「鄉民」的好幫手。

創投資金瞄準傳播專利技術

「臉書六百多萬個帳號的公眾留言、百個新聞網站的留言區、國內全部的部落格、BBS、網路論壇都是我們的資料來源。」從網路上的互動與討論中去分析對品牌的喜好度,楊立偉說,收視率、點閱率都是傳統的計算方法,單看數字參考價值沒那麼高,客戶需要更多元的指標。

「目前十二歲到五十五歲使用社群網站的滲透率高達九六%,讓這個族群的調查變得很有代表性。」楊立偉指出,使用者愈活躍,提供愈多數據,準確性就愈高,這就是大數據的意義。

而國外的網路媒體甚至自己開發專利,如BuzzFeed的標題系統,編輯為每一篇文章準備幾十種標題,系統透過語意分析、與類似標題的流量經驗,推薦可能最受歡迎的標題。另一家媒體Upworthy自己開發的注意力系統,追蹤使用者瀏覽網站時滑鼠的軌跡、網頁關閉時停在哪一個段落,這樣的技術可以應用在網路廣告市場。

國外的新媒體市場如火如荼,讓兩位從台灣去美國求學的博士生蘇怡帆、王奕程,興起做「業內新聞」媒體的念頭,創立「新媒體世代」,為台灣讀者帶來國際媒體的趨勢與脈動。他們觀察,大量創投資金毫不手軟進入媒體圈,瞄準的都是這些有專利技術的媒體。聯合報新媒體部副總經理官振萱觀察,台灣幾乎沒有這類技術導向的媒體,「應該要有,但是還沒有。」目前投資媒體的資金,幾乎都是對台灣媒體環境失望而期許一個改革的機會。

新新聞

▲官振萱

資料新聞要從羶色腥手中救回嚴肅新聞

聯合報在去年一月正式成立新媒體部,大約二十人的編制,其中就有大數據研究單位。「我們想用大數據輔助決策,卻又不想淪為內容農場。」官振萱提到,目前的研究重點是用科學化的方法找到當下社群熱議的話題,提供給編輯室即時下決定、找新聞焦點,用可信的參考依據減少判斷時間。除了要用大數據做決策,他們也用數據資料做新聞。

資料新聞(data-journalism)行之有年,近年才在台灣媒體有較多嘗試。但資料新聞不只是視覺化、擺擺漂亮的圖表而已,當年帶領英國衛報往資料新聞轉型的Simon Rogers就指出:「資料新聞是如何以最佳方式來說故事。」(本文未完,完整文章請見1486期《新新聞》,或新新聞官網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