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回歸是蓋牌?毒理專家:我十年前讀麻省理工就做過了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校正回歸」這四個字,應該是這幾天討論度最高,也是不少人至今還在網路上筆戰的議題了。大部分民眾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第一時間從指揮官陳時中口中說出來時,就讓許多人炸鍋了,為了解除大家的疑慮和困惑,許多專家也幫忙解釋。台灣權威毒理專家,同時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的招名威教授就表示,「校正回歸這件事,我十年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就已經這樣做了!」

▲招名威教授表示,校正回歸這件事,他10年前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就做過了。(圖/翻攝自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臉書)

招名威教授解釋,讀書時,他參與一個跟麻州州立醫院(MGH)合作的跨校計畫,要分析飲食中細菌毒素和胃潰瘍之間的關聯性。但,通常一個完整的分析結果不可能在當下甚至當天就出全部結果,特別是一些從病人身上來的珍貴檢體樣本,所以過程都是必須再三確認,才可以進行數據分析、檢討並上傳使用。再加上當時的電腦運算速度也不快,合作的美國人做實驗動作又很慢,有很多時候能在一週內出結果都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當收集到樣本的當下會立馬做時間紀錄並登記基本資料,意思就像先預留一個空位,等完成樣本分析後,再把數據補到原本預留的空位裡面。招名威教授說:「跟我們一起分析數據的夥伴單位不見得都是MIT或MGH,還會有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都不是從同一個實驗室來的,所以出數據的時間絕對不可能會是一起的,多多少少會有幾天的落差,但,只要數據出來我們就會上傳到資料庫裡,一直持續這個動作到數據全數出爐為止,最後再做生物統計。」

招名威教授進一步表示,只是這個動作不叫「校正回歸」,而是「數據補正」,但意義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三天前死了,你今天才發現他,你會說他是今天死的嗎?還是你要「校正」或「補正」他是三天前死的呢?

最後招名威教授呼籲,校正回歸是科學邏輯問題,是生物統計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希望大家別搞混了。

▲近日做篩檢的民眾爆量,大大考驗著醫療量能,也出現報告塞車的狀況。(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加入 @setn 好友 #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