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施郁韻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晶片生產不能依靠9500英里之外的台灣。(圖/翻攝自Howard Lutnick IG)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Lutnick)19日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必須在美國生產製造晶片,而不是依靠9500英里之外的台灣。盧特尼克也證實,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在研議以「晶片法」的部分補助轉換為股權,入股英特爾約10%的股份。
盧特尼克提到,目前全球9成以上的先進晶片集中在台灣,對美國而言,風險實在過高。盧特尼克說:「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這樣的依賴顯然不可行。我們需要能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和電晶體。」
盧特尼克表示,這也是美國與日本、南韓達成的協議,日韓將基礎建設和經濟產能移動到美國生產晶片,美國希望英特爾有此能力,讓美國公司參與半導體產業。
儘管英特爾生產的AI晶片不如輝達(Nvidia)與超微(AMD)美先進,但英特爾優勢在於具備晶片設計與製造能力,川普希望確保美國本土晶片生產,稱之為「國家生存戰略」。
盧特尼克也提到,川普政府希望用晶片法給予的補助,交換成股權,讓美國納稅人也能受惠。他接著抨擊拜登前政府「白白送錢」,舉例包括台積電獲得巨額資金在美國設廠,「為什麼美國要給這些企業錢,讓他們來美國生產製造?」
被問及政府是否會因持有10%股份而介入英特爾公司治理,盧特尼克否認:「我們只是把拜登時期的補助,轉換成川普政府下的股權。這不是治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