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當建築開始呼吸:從菌絲體出發的未來建材革命

圖、文/永續新聞網 

當談到「未來建築」,我們是否想過牆壁會呼吸,天花板能自癒,甚至在建築壽終正寢時,它能像落葉一樣自然分解、回歸土壤?這樣的想像,正透過一種來自森林地底的微生物——真菌,逐漸走入現實。

未來建築不只是鋼筋與水泥,而是有機、可癒合、會分解的新生命體。(圖/永續新聞網)

▲未來建築不只是鋼筋與水泥,而是有機、可癒合、會分解的新生命體。(圖/永續新聞網)

2025 年初,《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項潛力:菌絲體(mycelium)——即真菌在土壤中負責養分循環的「地下網絡」——可望成為新一代的建築材料核心。透過工程化設計的菌絲支架,研究團隊成功打造出可穩定維持結構四週以上的材料,在 30°C 的室溫條件下展現良好強度,為真菌在建築應用上的可行性提供實驗證據。

這並非天馬行空的綠色想像,而是一場跨界整合材料科學、生物工程與氣候韌性的創新實踐。菌絲材料不僅可用於保溫、內裝甚至結構支撐,其製程幾乎零排碳,且具備高度可塑性與在地生產的可能性。與高能耗的混凝土、鋼鐵相比,菌絲材料不僅「長出來」,還可以「回歸自然」,真正體現生物循環設計(biocircular design)的核心精神。

「我們發現,菌絲支架在控制材料內部結構上非常有用,」本研究共同作者、蒙大拿州立大學工程系助理教授 Chelsea Heveran 表示,「我們創造出類似皮質骨的幾何結構,這未來或可應用於其他形態的結構設計。」

這正是工程活性生物材料(ELMs)令人興奮之處。這類材料包含活細胞,具備自癒、反應性、自組織與複雜結構生成等特性,目前已廣泛研究於醫療、感測、修復與環境工程領域。將其導入建築,不只是對建材的更新,更是一種對建築思維的根本重構。

在氣候變遷、資源枯竭與都市化壓力交織之下,全球城市紛紛尋求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建築方案。從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生態社區「De Ceuvel」、到美國「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LBC)」標章的實驗建築,再到新加坡推動的「自然城市(City in Nature)」策略,菌絲體與其他生物材料開始被納入未來建築語彙之中。其低碳、生態兼容與可降解性,正好回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對循環經濟、永續城市與氣候行動的整合要求。

此外,菌絲材料的推廣也帶動了新的社會對話機制。例如部分建築師開始與當地農業或林業部門合作,透過有機廢棄物來種植菌絲,創造地方循環經濟。這也開啟了「材料地產化(localization of materials)」的新方向,減少遠距運輸所造成的碳排,也強化社區韌性。

當然,這條道路仍有挑戰:結構耐久性尚須長期觀察、大型建築應用尚缺案例、建築法規尚未同步更新。但從科技驅動、文化想像到政策制度,菌絲材料正逐步擠身進入我們對建築未來的想像中。

或許未來某天,我們的建築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一種與環境共生、具備生命邏輯的有機體。那時候,我們將不再問「房子能撐多久」,而是「它如何陪伴環境一起演化」。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ESG永續新浪潮

作者簡介
為您整理全球 CSR ESG SDGs 的最新訊息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