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眾多研究證實,睡眠對健康的影響至鉅。(圖/Pixabay)
睡眠攸關健康至鉅。一項分析7.3萬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熬夜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特別是憂鬱症與焦慮症。即使是習慣晚睡的夜貓子,超過凌晨1時才睡覺都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一篇刊登於去年(2024)《精神醫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 期刊的研究,熬夜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特別是憂鬱症與焦慮症。這項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 (UK Biobank) 7萬3,888 名中老年人的資料,探討個人生理時鐘、實際入睡時間,以及兩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指出,熬夜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圖/取自《精神醫學研究》)
結果顯示,早睡早起型的人(晨型人) 如果習慣熬夜,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夜貓子 (晚睡型) 如果依照自己生理習慣晚睡,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
凌晨1時後才睡 都與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
分析發現,夜貓子提早睡,反而有助於降低憂鬱症風險,甚至可能改善心理健康。不論體質,凌晨1時後才睡都與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
研究指出,人體生理時鐘影響睡眠品質、荷爾蒙分泌與大腦功能。熬夜可能打亂這些生理機制,進而影響情緒調節、壓力應對能力,甚至增加焦慮與憂鬱風險。為了維持心理健康並減少憂鬱與焦慮風險,專家建議,無論生理時鐘習慣如何,都應該在凌晨1點前入睡,讓身體維持穩定的作息,促進健康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