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67萬人自稱穿青人,卻不被中國官方承認。(圖/翻攝自百度百科)在中國56個民族之外,卻還有一個名字叫「穿青人」。這個名稱甚至被正式印在超過67萬人的身分證上,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這種方式被標註的特殊群體。然而,許多人第一次看到時都會疑惑:穿青人到底是什麼民族?為何中國官方系統裡卻「查無此人」?
身分證上的難題:系統裡沒有「穿青人」
對大部分人來說,身分證是通行無阻的憑證,無論是買車票、辦銀行卡,還是手機實名認證,都必不可少。但對穿青人而言,這張卡片卻常常成為一個「坎」。
有漢族男子娶了穿青人妻子,給孩子上戶口時才發現戶籍系統裡根本沒有「穿青人」這個選項。最終,只能在民族一欄填寫「其他」,再手寫標註「穿青人」。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竟伴隨著一場關於身分的尷尬註記。
穿青人的起源:明朝軍人後裔
要追溯穿青人的身世,要回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當時朱元璋為了平定西南戰亂,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遠徵雲南、貴州。這支大軍中有大量來自江西、江蘇、安徽的中原士兵,戰爭結束後,他們奉命就地屯田戍邊,從此定居在西南深山。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明軍後裔在貴州繁衍生息,與當地苗族、彝族等民族長期混居、通婚。他們既吸收了地方習俗,也保留著來自明朝漢人的文化記憶,並自稱「老明人後代」。由於祖先常穿青色布衣,他們被周邊民族稱為「穿青人」。
要追溯穿青人的身世,要回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文化特徵:既不像漢人,也不同於少數民族
穿青人處於一個「中間狀態」。他們不完全是漢人,卻也未融入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清代地方誌甚至將其與彝、苗、仡佬並列,稱作「九夷蠻」之一。
他們的文化傳統獨具特色,祖先祭祀是最重要的信仰,他們供奉的「五顯神」,據說是明軍隨行的法師,這種信仰在周邊民族中並不存在。
為何沒有被承認為獨立民族?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學者費孝通等人深入調查後認定,穿青人雖然習俗特殊,但本質仍屬漢族一支,因此沒有被劃分為獨立民族。這個結論讓不少穿青人無法接受,他們堅信自己應是一個獨立群體。
1980年代,貴州再次展開調查,專家甚至提出穿青人已構成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但最終仍未獲國家批准。核心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獨立語言文字,難以符合「民族識別」的嚴格標準。
穿衣人自稱「老明人後代」。(圖/翻攝自百度百科)身分證上的「折衷方案」
1986年,國家允許未被正式承認的群體,仍可在身分證上沿用歷史稱謂。於是,「穿青人」這三個字得以合法保留。這張特殊的身分證,一方面象徵身份懸置,另一方面也成為群體認同的象徵。
穿衣人仍可在身分證上沿用歷史稱謂。(圖/翻攝自百度百科)當代抉擇:要不要改民族?
隨著數位化社會發展,穿青人辦理業務時常遇困。2014年,貴州省調查並允許他們自願選擇:改登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或保留「穿青人」。
然而,網路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選擇保留。他們認為民族認同是文化與信仰的延續,不是隨意替換的標籤。在少數選擇更改的人中,多數傾向於加入少數民族,極少選擇漢族。
穿衣人雖未正式列入56個民族,但仍享有少數民族同等優惠政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一場延續至今的「身份之問」
今天,穿青人主要聚居在貴州安順、畢節等地。他們雖未正式列入56個民族,但在升學、就業等方面,仍享受少數民族同等政策。這既提供了現實便利,也讓他們的身份認同更加微妙。
穿青人的故事,不僅是一個族群的歷史傳承,也是一場延續六百年的身份追問:他們究竟是漢族的一支,還是應該被承認為獨立的民族?答案至今仍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