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花蓮報導
農業部人員上山勘查堰塞湖狀況,並設置監控設備。(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樺加沙颱風過境,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釀多人死傷,引發外界質疑政府「什麼都沒做」。對此,有網友澄清,其實從7月發現堰塞湖後,就啟動跨機關監測、預警與撤離等作為。到了9月中,專家也有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強調「是大家不知道已經做了多少事情」。
相關單位於8月1日建立機制與跨機關協調,針對壩頂現勘,並規劃安全限制。(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網友海人在臉書發文表示,「很多人說政府為何什麼都沒做,就讓堰塞湖這樣潰堤?」他強調,是大家不知道已經做了多少事情,有農業部同仁爬進山裡裝設監測系統,預警系統也有發揮效果,至於為何不讓水流掉一些,專家也都評估過了。
海人還原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時間序,早在7月21日就發現堰塞湖出現並進行初步偵測,7月26日起進行空勘、量體建模及風險初評。8月1日建立機制與跨機關協調,針對壩頂現勘,並規劃安全限制。當時判定堰塞湖屬於相對穩定,但已開始規劃下游預警及疏散方案。
相關單位自7月21日堰塞湖成形後就持續監測,並規畫相關安全方案。(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8月7日,應變小組與地方協商,進行專家會議及預防性疏散;8月12日在楊柳颱風期間進行監測,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於8月14日解除警戒,並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
8月18日至20日期間,加強監測能量,遙測補強、每日通報與儀器演練;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壩體、工程、疏散三小組,進行第1次會議,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
9月16日於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進行「細胞廣播(CBS)警訊」測試,NCC建議擴大基地台框選範圍至河道兩岸約5公里,並建立保全戶精準電話通報機制以補強。
專家評估短期壩頂工程,像是降挖、爆破、虹吸,均不可行。(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在9月17日研討會議後,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之沖刷型事件;但各單位仍需備妥極端潰壩備案,避免低估高衝擊尾端風險。
會議中指出,壩體穩定性初步判為「穩定」,但溢流期仍有沖刷破壞風險,在極端條件下若發生潰決,洪峰抵達下游重點保全點時間很短(約40至60分鐘),需以監測預警與下游防護為優先。
短期內的壩頂工程,像是降挖、爆破、虹吸,均評估為不可行;中長期將持續檢討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並滾動調整警戒區與對策。
時序表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紛紛留言「謝謝詳細的解說。分享出去讓大家知道,這些人,這些事,這些我們都不知道的努力。」、「這種歷史記載等級的天災,台灣真的把傷亡降到最低了。」、「做這麼多預防性的預測跟管控計畫,還要嘴中央沒做事,太不應該。中央地方合作 才是人民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