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大學商學院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士懿
道德與氣候金融正面交鋒,美國政教兩大場域的分裂正在重塑全球氣候外交格局。
2025年10月1日,教宗利奧十四世(Pope Leo XIV)於義大利卡斯特爾甘多夫(Castel Gandolfo)主持的國際會議上,發表了針對氣候變遷的強烈聲明。他指出,「人類無法在愛上帝的同時,忽視他所創造的萬物」,並強調「對地球的冷漠將導致對人類的冷漠」。這番話被視為對美國總統川普氣候政策的直接回應。
美國總統川普多次公開稱氣候變遷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圖/翻攝自川普臉書)川普多次公開稱氣候變遷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主張重新開放頁岩油開採、取消再生能源補貼,並退出巴黎協定的附屬執行框架。教宗與川普的對立,不只是信仰與政策的爭執,更是兩種文明邏輯的碰撞:道德權威與經濟主導。教宗在文件中強調,氣候行動是一種道德責任,提醒世界自然不是單純的資產,而是人類被託付的生命共同體。他將氣候議題從科學與經濟層面提升至倫理與公共責任,要求各國、企業與個人承擔對地球的共同責任。
同時,當川普政府加大化石燃料與製造業投資時,歐洲及多數G7國家正在擴大「氣候金融」規模。根據《金融時報》,2025年上半年全球綠色債券與氣候投資工具的發行金額已突破5.3兆美元,其中ESG基金約佔四成。這些資金不只是環保表態,更是新一輪全球秩序的構建,將永續理念與市場利益交織在一起。川普對此的批判正是針對這一核心,他認為以碳為中心的市場機制削弱了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將「減碳」視為地緣政治籌碼。
然而,教宗的道德論述挑戰了市場邏輯單一主導的思維,提醒世人,道德責任必須與金融激勵並行。同時,在國際氣候金融與外交領域,美國雖大幅削減聯邦氣候預算,但各州及地方仍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政策,例如加州的碳排放揭露規定與紐約州的氣候風險披露法案。
2025年6月,聯合國在法國尼斯舉辦第三屆海洋大會,討論海洋金融、鹽沼保護等議題,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呼籲各國提交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以加強全球氣候行動。這表明,氣候金融已經成為國際外交的重要工具,金融市場、國家政策與多邊機制緊密交織。教宗的道德聲明與國際氣候峰會的決議相互呼應,提醒全球領導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必須承擔道德與倫理責任。對台灣而言,這一局勢凸顯了參與氣候外交的重要性:不僅要展示技術與製造實力,也要將透明的碳治理與永續政策作為國際合作與外交的敘事核心。
對台灣而言,這場道德與市場的氣候對話提供了國際外交契機。除了技術與製造實力外,台灣應將永續與道德敘事結合,塑造氣候外交話語權。具體可從四個方向著手:
區域性氣候金融試驗平台: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小島國合作,推出碳信用與藍碳交易試點,並爭取聯合國氣候基金、亞洲開發銀行等跨國資金。
氣候外交+產業外交雙軌:透過綠色產業合作協議,輸出台灣的綠色技術、人才培訓與永續標準,提升國際能見度。
科技+道德敘事:建立氣候透明指標平台,提供碳排放、海洋保護與永續績效的數據共享,並成為國際認證工具,彰顯倫理科技形象。
跨國示範專案:整合政府、企業與國際組織,強化海洋國家優勢,打造海洋碳匯、再生能源與AI智慧監測的示範專案,提供可落地案例,強化台灣在國際氣候治理與外交的軟實力。
這四個策略將技術、金融與道德結合,讓台灣不僅是全球綠色技術的供應者,更能在氣候外交中發揮核心影響力。
總之,教宗與川普在氣候議題上的立場對立,反映了全球氣候治理中道德與政治經濟利益的深層矛盾。台灣應從中學習,積極爭取參與國際合作或海洋相關事務,推動綠色科技與創新,以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