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沙發一躺就睡!回床上卻越清醒 醫揭「1關鍵」:床恐變戰場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沙發易入睡、床上難入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關鍵在「情境聯想」,沙發給人安全包圍感助眠,床反而讓失眠者焦慮,形成惡性循環。(示意圖/PIXABAY)
沙發易入睡、床上難入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關鍵在「情境聯想」,沙發給人安全包圍感助眠,床反而讓失眠者焦慮,形成惡性循環。(示意圖/PIXABAY)

不少人坐沙發看電視時,經常不小心睡著,但回到床上卻睡不著,可能與心理因素有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主要關鍵在於「情境聯想」,沙發的包覆感、較窄空間等,讓人感覺被「安全包圍」,使副交感神經啟動,正是入睡的生理信號,另外,對失眠的人而言,躺到床上會讓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又睡不著,造成惡性循環。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沙發容易讓人入睡的關鍵在於「情境聯想」,大腦會記住每個場域的情緒標籤,而沙發的標籤是「放鬆」,床卻常被貼上「努力睡著」的標籤。研究指出,人對睡眠環境的主觀感受「是否安全、舒適、安靜」,會影響入睡速度與睡眠品質。

一項刊登於《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研究顯示,當受試者對環境抱持「放鬆與安心」的感受時,入睡時間明顯縮短,整夜覺醒次數減少,代表環境帶來的情緒氛圍與心理暗示,可能比床的軟硬更重要。而居家睡眠環境的主觀品質(光線、溫度等)與睡眠效率呈正相關,表示當感到安心時,身體與大腦會自動進入副交感神經的放鬆狀態。

黃軒指出,對失眠的人而言,床久而久之變成「戰場」,常會擔心「又睡不著怎麼辦」,交感神經越被點燃,心跳變快、腦波變急,就越不容易入睡,若在床上超過15至20分鐘仍清醒,建議起身離開房間,直到有睡意再回來,其為「睡眠再制約法」。

反之,沙發的包覆感、略高的溫度、較窄的空間,會讓人感到被「安全包圍」,使副交感神經(掌管放鬆)啟動,同時人體核心體溫下降、皮膚溫度上升,正是入睡的生理信號,而體溫變化是觸發睡意的重要開關,讓人在毫無防備中進入夢鄉。

黃軒建議,若想改善睡眠困擾,追劇或工作時別再床上進行,讓大腦重新學會「床=放鬆」,再來是提前半小時調暗燈光、關掉螢幕,因為螢幕光線會誤導褪黑素分泌,關燈比吃安眠藥更有效,假若真的睡不著別硬撐,可以起床做點事,例如摺衣服、看紙本書,等有睡意再回床上。

#祝你健康

【#直播中LIVE】第60屆金鐘獎 戲劇類頒獎典禮🏆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