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多數人都做錯!中風延誤1分鐘「損失190萬腦細胞」醫揭治療「黃金時間」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對於中風,陳龍醫師表示「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 ,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對於中風,陳龍醫師表示「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 ,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中風延誤1分鐘治療,就損失190萬腦細胞?腦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健康危機。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 ,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

台灣腦中風學會今(23)日於「世界中風日」前夕啟動「中風防治全民行動」,呼籲全民記住「中風救援三步驟」,在第一時間辨識徵兆、即刻送醫,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表示,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 ,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 。「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據統計,約五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 ,每五人就有一人需長期臥床 ,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此外,中風所造成的照護費用平均每年超過50萬元 ,且超過7成患者無法重返職場 ,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

他說,雖然多數民眾對中風徵兆有所認識,但實際發生時卻無法立即聯想到中風。常見反應是「先觀察看看」、「應該只是太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 。中風初期症狀如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常被誤認為感冒、疲勞或低血糖 ,延誤就醫成為治療率低落的隱形殺手。

「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 ,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陳龍強調,唯有即時辨識中風、即刻送醫,才能逆轉命運、重拾生活力。另,他也強調有些民眾會認為醫院離家不遠、自行走去即可,但這樣是錯誤觀念,因自行就醫仍有拖延治療的可能,一定要叫119送醫。他解釋,因患者上了救護車就已在治療過程,醫護人員有一套SOP,以他服務的雙和醫院來說,當接到119通知後約六分鐘就會到院,這時醫護團隊已準備好相關器具,以便讓患者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治療。

國健署長沈靜芬(左)、健保署長陳亮妤(右)今出席「2025世界中風日記者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國健署長沈靜芬(左)、健保署長陳亮妤(右)今出席「2025世界中風日記者會」。(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面對中風防治挑戰,腦中風學會、健保署與國健署分別展開行動,從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到提升全民識能,逐步推動涵蓋臨床與社區的中風照護全面升級。

• 治療指引與國際同步:2025年台灣最新中風治療指引正式上路,積極導入新療法與照護模式,包括建議不同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過去曾發生過中風的患者,或是發作時間超過4.5小時以及睡夢中發生中風的患者等,在符合可施打條件的狀況下有機會可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IVT)來降低失能的可能性;而對於即將接受動脈內取栓術的急性缺血性中風(AIS)病人,也建議在符合條件的狀況下儘速施打IVT,以降低失能風險。 

• 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血栓溶解劑使用時間延長至發作後4.5小時內,並將取栓治療的健保給付延長至發作後24小時內。

• 強化中風識能教育:國健署正與腦中風學會合作,即將發布最新版《腦中風防治手冊》,依據最新國際研究與臨床證據更新治療策略,並強化全民中風識能教育,提升民眾對中風症狀的辨識與應變能力。

中風救援口訣持續推廣中,民眾只要掌握三個簡單步驟,就能在關鍵時刻辨識中風徵兆、爭取救命時間:
•    臉部歪斜——請他微笑,看是否嘴角不對稱。
•    單側無力——請他雙手平舉,看看是否有一側無法抬起或明顯無力。常見情況包括突然無法拿起水杯、筷子、遙控器等日常物品。
•    口齒不清——請他說出「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表達困難,或出現類似「大舌頭」的狀況。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