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馬岱斬殺魏延後去哪了?劉禪密令曝光:蜀漢滅亡也不得現身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魏延被斬殺,是三國史上一場「大冤案」。(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魏延被斬殺,是三國史上一場「大冤案」。(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建興十二年秋天,五丈原寒風獵獵,這場牽動蜀漢命運的戰役,除了諸葛亮病逝,也留下另一個橫跨千年的懸案:斬殺魏延後,馬岱究竟去了哪裡?為何劉禪下令「蜀國滅亡,也不許他現身」?這段被掩埋在史書縫隙中的真相,其實是蜀漢末期最深的權力傷口。

【諸葛亮遺命:提前布下的「三聲之計」】

臨終前,諸葛亮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不只是未竟的北伐大業,而是軍中那顆「定時炸彈」:魏延。

《三國志》早已記錄兩人矛盾的根源:「延性矜高…唯楊儀不假延,延以為至忿。」諸葛亮深知,一旦自己不在,魏延與楊儀必然爆發衝突。在眾將之中,他偏偏選了看似不起眼的馬岱。馬岱沉穩、寡言、不爭功,又有暗襲實戰經驗,用於「收尾」再合適不過。

臨終前,他只留下簡短卻致命的一句交代:「魏延若喊『誰敢殺我』三聲,你第三聲後動手。」這不是迷信,而是避免馬岱背負「擅殺大將」的罪名,是諸葛亮最後的謹慎。

馬岱被選中斬殺魏延。(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馬岱被選中斬殺魏延。(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漢中斬殺魏延:一場被利用的誤判】

十月,漢中城外塵土飛揚。魏延果然如諸葛亮所料,連喊三聲「誰敢殺我」。第三聲未落,馬岱刀光已至,魏延首級落地。

劉禪封他為平北將軍、陳倉侯──表面風光,實則意味深長。陳倉在邊境,等同把馬岱「推得遠遠的」。因為魏延的死,從一開始就埋下「冤案」伏筆。楊儀誅殺魏延三族後,調查官卻發現魏延根本沒叛逃,而是打算回成都辯白。裴松之引《魏略》更直言:「延欲還成都,而非反也。」

皇帝劉禪錯殺大將,但他不能認錯。於是,最適合作為替罪羊的人,成了執行者馬岱

【馬岱唯一一次亮相,卻成了吞噬前程的敗仗】

翌年,西元235 年,馬岱突然出兵攻打陳倉。《晉書》只有短短一句:「蜀將馬岱入寇,為牛金所敗。」千餘人戰死,幾乎是慘敗。這不是他想立功,而是劉禪「暗示」他去打。朝中已有人為魏延喊冤,劉禪必須做點事:馬岱若贏,可壓下反對聲浪;若輸,就能把「錯殺魏延」的矛頭轉移到馬岱身上。

悲劇的是──馬岱輸了,從此消失在史書裡。不是戰死,也不是革職,而是被悄悄「藏起來」。

【江油關之謎:馬岱被藏起來的真正原因】

直到蜀漢亡國前夕,馬岱的身影才在一段地方志中再次浮現。景元四年(263 年),鄧艾偷渡陰平突襲江油。守將馬邈(馬岱族人)不戰而降。《江油縣志》記錄馬邈祖上「為平北將軍,後受詔隱居」,指向唯一的可能:馬岱被安置在江油關,過著「有名無實」的隱居式軍職。

為何劉禪要這麼做?

1. 避禍:魏延舊部不會放過他,把馬岱放在邊關,能遠離政治漩渦。

2. 守諾:劉備曾承諾善待馬超家族,馬岱是馬超唯一留存的血脈,不能殺。

3. 留後路:江油關是入蜀要道,馬岱被當成「萬一成都有變」的備用之人。

但劉禪最後直接投降,這條後路沒有派上用場。更關鍵的傳說是:馬邈投降,是怕一旦抵抗,會暴露馬岱仍在江油的事實。因為劉禪曾說:「即使蜀國滅亡,也不准馬岱現身。」

劉禪下禁令:就算蜀國滅亡,馬岱也不准現身!背後原因震撼史界。(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禪下禁令:就算蜀國滅亡,馬岱也不准現身!背後原因震撼史界。(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馬岱的消失,是蜀漢走向衰敗的縮影】

馬岱後半生的「神隱」,不是他願意,而是蜀漢的無奈。蜀漢後期: 魏延死、 姜維尚未成氣候、 王平是降將、馬岱卻又不「適合」被重用;劉禪既怕魏延舊部,又怕馬岱在涼州的舊勢力壯大,只能採取最安全的方式:不用、也不殺,乾脆藏起來。清人何焯一句評語道破真相:「馬岱之隱,非其本意,實蜀之哀也。」

【後世記憶中的馬岱:被時代吞沒的忠勇者】

後世對馬岱的印象,從未一致:《三國演義》:他是諸葛亮的執行者; 清代戲曲:他是悲情英雄; 現代:他成了「三國最神祕的將領」;甚至連墓地也有兩個版本:四川新都、甘肅禮縣。但現代史家呂思勉一句話,最能概括他的命運:「魏延無反心,馬岱無過錯,錯的是讓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代。」

結語:馬岱的一生,是歷史最深的嘆息

若諸葛亮不命他斬魏延,他或許能成名將。若劉禪敢重用他,蜀漢命運或許不同。但歷史沒有如果。馬岱像是一粒被時代推著走的棋子,最後落在江油關這個不起眼的角落,伴隨蜀漢的沉沒一起消失。他沒有背叛,也沒有逃跑,只是遵守皇命:「蜀國滅亡,也不准現身。」而他,真的做到最後一刻。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