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高血脂「動脈也硬化」!新研究揭「隱形元凶」:不是吃太油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膽固醇沒超標也可能動脈硬化!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慢性發炎恐害免疫失衡、血管堵塞。(圖/中央社)
有些人飲食清淡,膽固醇未超標,卻出現動脈硬化,問題可能出在「慢性發炎」。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會使血管變窄、斑塊形成。平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例如不熬夜、飲食均衡、少坐多動,有助於降膽固醇、平衡免疫系統。
張家銘在 臉書粉專指出,動脈硬化形成原因「不一定是吃出來的,真正關鍵是免疫。」最新研究發現,讓血管變窄、斑塊形成的元凶,往往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也就是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像是長期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腸道菌失衡等,日積月累會誘發慢性發炎,使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高警戒狀態。
研究也發現,血管內的免疫細胞負責防禦外來病原,有時反而「誤傷自己人」。例如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若收到錯誤訊號,可能將體內正常細胞當作敵人攻擊,尤其保護人體的戰士「T細胞」,長期應戰恐出現「免疫疲憊」(T-cell exhaustion),就像是過勞,判斷力下降、亂抓無辜細胞。這類細胞反應是導致斑塊不穩、心肌梗塞的關鍵之一。
而原本是抗體「生產線」的B細胞,也可能錯認膽固醇為外敵,製造錯誤的抗體,導致發炎情況火上加油,因為免疫系統搞錯目標,成為血管風暴的起點。另外,血管裡的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原本負責穩定血管,但研究發現,它們也可能在壓力下,變成泡沫細胞、骨化細胞,或分泌大量膠原蛋白參與鈣化,使斑塊變硬、變脆,增加破裂風險。
張家銘提醒,慢性發炎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生活習慣所致,例如熬夜滑手機、三餐不定、久坐少動、情緒壓力大、腸胃不適、便秘、胃脹氣,都會讓免疫系統亂了節奏。平時多攝取深色蔬果、規律運動、早點睡覺,不只穩血糖穩、降膽固醇,還能讓免疫系統「冷靜下來」,避免誤判、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