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二八」血腥鎮壓到投共遭槍決 陳儀之死揭密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說起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台灣社會的記憶裡,永遠烙印著時任行政長官陳儀的名字。他因治理失當引發民怨,並最終導致了血腥的鎮壓。然而,諷刺的是,這位在台灣飽受爭議的高級將領,最終卻不是因「二二八」而定罪,而是因「通匪叛國」,於1950年在台北馬場町遭到槍決。
任命台灣省長:權力的頂點與矛盾的起點
陳儀出生於1883年浙江紹興,曾於日留學、加入國民黨軍隊,官階直升至二級上將。1945年日本戰敗後,陳儀被任命為台灣省行政長官暨警備總司令,代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然而,他上任後在台灣面臨社會、經濟、族群矛盾激增,尤其對台灣本地民眾與外省幹部間的不滿處理備受批評。
二二八事件:鎮壓、戒嚴與歷史責任
1947年2月28日,台灣由於菸酒查緝引發的群眾抗議迅速升級。3月10日,陳儀宣布全台戒嚴,並解散各處臨時處理委員會。
當時他向中央呈報,稱「此次事件並非普通人民暴行」,並請調兵援助。此次鎮壓造成數千至上萬人傷亡,為日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埋下伏筆。
雖然蔣介石未立即除去其職務,但陳儀的聲譽卻因此被烙上重大汙點。
轉任浙江省主席:倒戈共產黨
1948年6月,陳儀被調任為浙江省主席。這對他而言,既是回歸故里,也是監控重任,蔣介石對他下達政治任務,要求他穩定沿海局勢、監控共產勢力。
然而,在國共內戰尾聲,陳儀卻在浙江走上不歸路。他不但沒有感謝蔣介石的寬大處理,反而私下釋放100多位被捕的共產黨員,1949年1月,在解放軍佔領浙江前夕,陳儀主動聯絡中共地下黨員,並試圖策動駐守東南要津的學生——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同率部投降。
儘管陳儀對湯恩伯有如再生父母般的提拔與資助,還將女兒嫁給他,但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湯恩伯將軍最終選擇了國家大義,將策反信呈報給了總統蔣介石,揭發了陳儀的叛國圖謀。此信件最終成為陳儀被捕的重要證據。
馬場町的槍聲:七十年前的「反共基石」
1950年6月,陳儀被押解至台灣,經軍事法庭以「通匪」罪名判處死刑,並在馬場町執行槍決。
這場槍決,與同月處決的共諜吳石等人,共同構成了一道血淋淋的防線:它向全體軍民宣告,在中華民國退守台灣、艱苦圖存之際,任何企圖投靠共產黨、動搖國本的行為,不論官階多高,都將面臨最嚴厲的國法制裁。
陳儀的死亡,是國民黨在台灣徹底確立「堅決反共」統治底線的政治宣言。
歷史的反諷:今日國民黨的迷失與背離
然而,七十多年後,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卻充滿了諷刺和唏噓。當年,陳儀因與中共秘密接觸就被槍決,而湯恩伯因告發恩師而背負「不義」的罵名,只為堅守「反共救國」的信念。
對比之下,今日部分國民黨人士對共產黨的頻繁接觸與親近態度,不僅讓許多忠貞的國民黨老黨員感到不解與背叛,更讓這段「大義滅親」的歷史,顯得格外沉重與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