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黃馨慧/綜合報導
川普虎視眈眈、烏克蘭拿來當談判籌碼、世界各國搶著要的「稀土金屬」,可說是現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藍牙喇叭、電腦、電視螢幕、電動車。如果少了它,現代化的生活恐怕無法如常運作。有「中國稀土之鄉」之稱的白雲鄂博,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一座大型稀土礦床,佔了全球一半的稀土金屬儲量。在所有國家中,中國在稀土開採與提煉技術上保持領先,在稀土上的主導地位給予中國巨大的經濟和政治籌碼。

▲白雲鄂博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一座大型稀土礦床,佔了全球一半的稀土金屬儲量。(圖/翻攝自NASA USGS Landsat)
然而,開採稀土是一項極度破壞環境生態,且製造大量汙染的工程。每開採一公噸稀土,就會產生約2000公噸的「尾礦」(即採礦後的廢棄物)。尾礦池含有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易污染水源和土壤。若管理不善,還可能潰堤釀災,危及周圍居民生命安全,長期暴露在尾礦池的環境裡,容易發生中毒、癌症等健康風險。除此之外,尋找稀土的過程中,開採機器需要層層剝開地表土壤,過程中會揚起含有高濃度重金屬與放射性物質的有害粉塵。
英國廣播公司(BBC)前往中國兩大稀土開採重鎮北方的白雲鄂博和南方江西省贛州,揭露這兩大礦區的現況。人工湖泊中充滿放射性淤泥,當地人指控水源污染和土壤毒害的問題。而在歷史上,已經有許多工業區排放汙染而造成當地居民癌症群聚和先天缺陷的先例。
白雲鄂博礦場過去數十年之間持續大幅擴張。開採機器不斷挖掘釹和鏑等稀土元素,可用於製造強力磁鐵、電動車和電腦硬碟等設備。1999年,白雲鄂博就已經堆積出大量尾礦,到了2013年,礦場往西邊擴張新坑口。直到目前,開採面積加倍,尾礦池的規模也隨之擴大。

▲1999年,白雲鄂博就已經產生大量尾礦,2013年開採新礦場,尾礦池也隨之增加。(圖/翻攝自NASA/USGS Landsat、自製圖)
往南來到江西省贛州,陡峭、侵蝕嚴重的山坡上散布著一圈圈「淋溶池」,池子裡裝的都是有毒廢水,礦工會把大量硫酸銨、氯化銨和其他化學物質注入地下,用來分離稀土和土壤。多數池子甚至未加覆蓋,任其直接暴露在環境裡。過去光是在贛州,就有逾千個採礦點,其中不少是非法設立,業者通常在一處開採完就轉移陣地到下一處。中國政府2012年介入整頓,大幅減少採礦執照核發數量。但是,當地生態已經被嚴重破壞。有不少研究都表明,這些礦區開採稀土,造成當地森林被砍伐、土壤流失,甚至化學物質會外洩到河川和農地。
當地農民黃孝聰(音譯)的土地四周都被稀土礦場包圍。他所處的村落周圍也佈滿礦場和尾礦池。半徑六公里裡面至少可見四處礦點。黃孝聰認為,當地會發生滑坡災害,正是不當採礦所引發,他也指控國營企業非法侵佔當地居民的土地。但這些問題並非村民能解決,需由上級政府出面處理。「我們這些老百姓根本沒辦法……像我們這樣的農民,是最弱勢的。說白了,我們生來就處於不利位置,真的很悲哀。」在中國,村民不太會出面對抗大型企業,而且風險極高。但黃孝聰堅持發聲,已經向地方自然資源局提出申訴。

▲「稀土」可說是現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中國當局對於外界的環境汙染批評似乎格外敏感。BBC團隊在採訪拍攝期間曾遭警方盤查、和一名礦區主管僵持長達三小時,被對方要求刪除影像紀錄否則不能離開。BBC也多次致電要求採訪或官方回應,均未獲答覆。
中國政府現已頒布新規,加強對稀土產業的監管,此外,有科學家向BBC表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清理礦區。然而,專家指出,雖然中國確實加強了管控和礦區修復工作,但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的傷害早已無法挽回。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位於白雲鄂博以南包頭市的最大尾礦池周邊。在2010年前的數十年間,當地村民曾因飲用水中氟含量過高,導致出現骨骼和關節變形、急性砷中毒等症狀。此外,研究顯示,礦區產生的毒物可能會滲入地下水系再蔓延到黃河,而黃河是中國北方重要飲水來源。
《稀土邊境》(Rare Earth Frontiers)一書的作者、學者克林格(Julie Klinger)向BBC表示,白雲鄂博和贛州礦區的居民,似乎是中國大採礦政策下的受害者。「我認為,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真實的人體和環境代價很難估算,」林格向BBC表示。
中國正在控制稀土開採造成的環境危害,同時擴張海外礦業布局。其他國家也急起直追,投入自身稀土產業發展。科學家警告,不論最後在哪裡開採金屬,若缺乏適當處理,將對土地和人命帶來雙重危害。但BBC報導亦指出,有部分白雲鄂博的農民已經逐漸適應身在「中國稀土之鄉」的生活。雖稀土開採重創了土地和水源,但也為當地人提供薪水更高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