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屈公病延燒」被蚊子叮痛數年 症狀、傳染途徑、預防全整理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屈公病的症狀類似登革熱,透過病媒蚊傳播,恐致高燒、關節痛、噁心、嘔吐、疲倦等。(圖/PIXABAY)

▲屈公病的症狀類似登革熱,透過病媒蚊傳播,恐致高燒、關節痛、噁心、嘔吐、疲倦等。(圖/PIXABAY)

中國廣東的屈公病疫情持續延燒,截至上週累計通報4824病例。屈公病傳染途徑是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的感染症相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或頭痛等。《三立新聞網》特別整理出屈公病臨床症狀、預防方法、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誰是高風險族群等,供民眾參考。

台灣也有屈公病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最多,其次是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5例)。

屈公病傳染方式

患者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並不會直接人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潛伏期為2到12天,通常是4至8天。

患者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稱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

屈公病症狀有哪些?

屈公病毒感染者症狀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50%患者會出現),可能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較少見致死案例,患者通常在7至10天內可康復。

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

部分感染屈公病的患者出現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而典型的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但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另外,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案例,除了新生兒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等高風險族群,罹病後容易有併發症或嚴重病況。

預防方法

▎民眾居家預防

1.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將暫時不用的花瓶與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用細紗網密封、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1次、家中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

2. 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捕蚊燈,避免蚊蟲叮咬。

3. 平時到戶外環境如市場、公園或菜果園,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

▎若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

1. 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2. 進行戶外活動應穿淺色長袖衣褲,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等的防蚊藥劑,若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3. 從屈公病流行地區入境台灣後,應自我健康監測14天,若出現發燒、頭痛、出疹、關節疼痛及肌肉痠痛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

哪些是疫情旅遊警示區域?

疾管署為了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並針對以下國家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

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