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研究發現,長期吃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人,包括:冷凍微波便當、罐裝茶、奶茶和即溶飲品等,出現巴金森氏症早期非典型症狀的風險大幅升高。(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據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每10萬人中,約有84.8位巴金森氏症患者,到了2011年時,增加每10萬人中約有147.7 位,在在顯示有愈來愈多確診病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已有研究證實,長時間吃「超加工食品(UPFs)」,發生巴金森氏症先兆的人真的變多了!超加工食品相當常見,包括:香腸、泡麵、甜甜圈、和三合一咖啡等,每天吃一點,日積月累下來,就會讓人們的大腦神經退化。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日前一項長期吃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研究發表於期刊《Neurology》,內容為追蹤了逾4萬名健康醫護人員長達20多年,最後他們發現,長期吃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人,出現巴金森氏症早期非典型症狀的風險大幅升高。換句話說,平常在吃的熱狗堡、喝的手搖飲或果腹的加熱即食咖哩,進去的不是熱量,而是「風險」!
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超加工食品(UPFs)」的特色就是,看起來很好吃、吃起來很方便,但吃完之後幾乎提供不了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圖/記者張雅筑攝)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很多人都會以為「手抖」是巴金森氏症的初期徵兆,但其實有更多「警示」在你沒察覺的時候就開始了!張家銘醫師補充說,這些徵兆可能早在發病前的5到10年就已經悄悄出現,在醫學上稱為「非運動性前驅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嗅覺減退、睡夢中會突然大動作、說話(REM睡眠行為障礙)、白天過度嗜睡、情緒低落、憂鬱、身體莫名疼痛、看色彩困難等,「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其實可能是大腦神經退化的第一聲警報。」
張家銘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吃超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群,出現三種以上前驅症狀的機率是最低族群的2.5倍,而且這個關聯不只是單一症狀,而是連著便秘、情緒、睡眠、感官功能一起出問題。
千萬別以為吃一點沒關係,因為每一口對大腦退化的影響都是日積月累的!究竟「超加工食品」對身體有什麼負面影響?張家銘醫師解釋,加工食品裡的糖、油和添加物容易讓腸道發炎,進而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大腦,讓神經細胞受損。此外,高糖高脂的飲食會產生自由基,攻擊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這是帕金森病特別容易受影響的區域。醫師補充說,若腸道菌相失衡,也會讓神經傳導物質像血清素、GABA變少,影響情緒、睡眠甚至思考能力。
手搖飲料也是「超加工食品(UPFs)」之一,裡面的糖、油和添加物,容易讓腸道發炎,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大腦,讓神經細胞受損。(示意圖/資料照)不僅如此,愛吃油炸的民眾也得小心了!張家銘醫師表示,有研究發現,長期高脂飲食會讓一種叫α-突觸核蛋白的錯誤蛋白質,在腸道開始堆積,最後傳到大腦,引發退化。
「超加工食品(UPFs)」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相當常見,包括: 香腸、火腿、熱狗、泡麵、冷凍微波便當、 零食餅乾、糖果、甜甜圈、罐裝茶、奶茶、即溶飲品、早餐穀片、蛋糕和三合一咖啡(即溶咖啡)等。張家銘醫師一針見血表示:「其實就是那些經過高度加工、含有大量添加物、而且幾乎看不到原型食材的食品。它們的特色是:看起來很好吃、吃起來很方便,但吃完之後幾乎提供不了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
最後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表示,大腦疾病不是無法預測,它是可以從生活細節中看見的,但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每天吃下去的那一口。建議大家,減少吃一點看不懂成分的東西,多吃一點看得出來是「食物原形」的東西,像是:早餐從麥片加牛奶,換成一顆蛋加地瓜;午餐少選便當裡的加工肉,改加一份燙青菜;下午肚子餓時,不是吃餅乾,而是一小把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