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胡偉良/台灣房地產很難避免政策滯後與市場失衡帶來的崩壞危機?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胡偉良即預言市場崩壞幾乎難以避免。這種悲觀預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多年來政策失靈、市場機制扭曲與結構性問題積重難返的綜合結果。本文將從政策滯後性、資金流向變化、供需失衡、以及制度性缺陷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台灣房地產市場面臨的系統性危機。

政策總是慢半拍:亡羊補牢難挽狂瀾

台灣房地產政策最令人詬病之處在於其總是「落後市場」的特性。政府部門往往等到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開始著手制定因應措施,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政策思維,導致台灣房市問題不斷積累,最終可能演變成無法挽回的系統性危機。

從歷史經驗來看,台灣政府對於房市的管理大多採取「被動反應而非主動規劃」的模式。當房價飆漲引起民怨沸騰時,政府才急忙推出打房措施;當市場轉冷、交易凍結時,又急忙推出刺激方案。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方式,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

政策滯後性在房地產市場特別危險,因為「房地產具有投資周期長、調整速度慢」的特性。一項不當政策實施後,其負面影響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會完全顯現,等到政府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調整時機。

打房政策失準:壓抑需求未解決供給問題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近年來政府為平息高房價民怨,推出了一系列打房措施,包括信用管制、限貸令、稅制改革等。然而,這些政策大多從壓抑需求面著手,卻未能解決供給面的根本問題,導致政策效果有限,甚至產生負面外溢效應。

胡偉良多次撰文指出,單純壓抑需求固然可以「短暫」壓制房價上漲,但並未解決供給不足和營造成本高漲的根本問題。台灣都會區可供建築素地有限,都市更新進展緩慢,加上營建成本持續攀升,這些結構性問題不解決,任何打房措施都只能產生短期效果。

更嚴重的是,不當的打房政策可能導致市場硬著陸。1990年代的日本和2020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崩盤提供了慘痛教訓:過度緊縮的政策可能在短期內抑制房價,但也可能觸發連鎖反應,導致市場信心崩潰,最終造成整體經濟衰退

資金大逃亡:從房市轉向股市與ETF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在房市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市場資金正在大量從房地產市場撤出,轉向股市及ETF等其他投資渠道。這種資金流向的轉變進一步加劇了房市的困境,導致市場流動性枯竭,價格支撐力減弱。

信用管制措施限制了銀行對房地產的貸款額度,減少了市場上的可貸資金。同時,政府將社會住宅借貸資金納入銀行集中度分子計算,也變相限縮了銀行可融貸給民間的資金,包括都更及危老改建項目。這對市場產生了雙重打擊:一方面減少了購房者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開發商的融資渠道。

資金是市場的血液,當資金大量撤出某個市場時,該市場很難維持穩定。台灣房市正面臨這樣的困境,過去充斥市場的游資正在尋找其他出路,這將進一步加劇房價的下行壓力。

青年居住正義與國安危機

高房價已經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國家安全問題。多年來政策不積極導致房地產炒作盛行,房價高不可攀,造成年輕人無力買房、不敢成家,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結構惡化,儼然已成為國安危機。

新青安貸款雖然自2023年8月推行以來已協助近13萬戶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但這類政策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問題。當法律為了防炒作而設限時,卻沒有同步考慮市場反轉、經濟困難時消費者的退場機制。這種制度設計的不完整性,使購屋者在市場下行時面臨巨大風險。

當前擺在眼前的近40萬戶交屋潮,更是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源頭。如果經濟環境惡化、利率持續上升,這些購屋者可能面臨無法負擔貸款的情況,進而引發違約潮,對金融體系穩定構成威脅。

都更停滯與老屋延壽:政策方向的謬誤

要真正降低房價,應從全面推動都市更新和降低營造成本著手。然而,政府當前並未著眼於此,反而推出一些方向錯誤的政策,如老屋延壽計劃。

老屋延壽計劃被批評為荒謬的浪費公帑之舉。房屋老了本就應該拆除重建,國外通常透過增加稅賦、強制拆除或以屋換屋等方式加速更新。台灣不思藉此推動都更,反而推出可能延宕改建的老屋延壽計劃,顯示政策制定者的閉門造車。

都更和危老改建推進緩慢,也是台灣房市供給面問題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在都更危老改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新建物是分回給原地主的,這本應是改善住宅品質、增加供給的有效途徑。但銀行融資限制和行政程序繁瑣,嚴重阻礙了這類項目的推進。

產業競爭力不足:營造成本與車價偏高的警示

台灣營造成本和車價偏高,都是產業缺乏競爭力的具體表現。高營造成本直接推高了新房價格,使供給面問題更加惡化。這種結構性問題需要從產業政策層面解決,而非單純依靠需求面管制。

營建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材料成本上漲、技術更新緩慢等多重挑戰,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透過產業升級政策來解決。然而當前政府對經濟事務關注度明顯不足,特別是賴政府上台後一直專注在政治治理上,對經濟和住房問題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夠。

值此經濟成長頓挫之時,將都更納入擴大內需範圍正是時機。這不僅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增長,還能同時解決住房供給不足和老舊社區更新問題,可謂一舉多得。但政府似乎未能把握這個機會,缺乏整體戰略思維。

胡偉良:系統性改革迫在眉睫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完美風暴:政策滯後、資金外流、供需失衡、制度缺陷等多重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市場崩壞的風險與日俱增。要避免這場危機,需要的是系統性改革而非零碎調整。

政府應當放棄過去那種被動反應式的政策制定模式,轉向前瞻性、整體性的規劃。從供給面著手,加速都市更新,降低營造成本,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同時完善市場機制,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和退場機制,保護消費者權益。

此外,應當重新檢視金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避免過度緊縮導致市場硬著陸。在防範炒作風險的同時,也應確保合理購屋需求能夠得到融資支持。

台灣房地產市場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政策選擇將決定市場走向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唯有從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才能避免房地產市場崩壞帶來的經濟社會衝擊,實現居住正義與市場穩定的雙重目標。時間已經不多了,政府需要立即行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與智慧。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政策

作者簡介
台大土木系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台大畢業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為品嘉建設董事長,工作之餘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媒體。
🔴0919 LIVE 三立新聞直播-午間新聞快報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