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慢性蕁麻疹避開生活4大雷區 找蕁新人生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林詩恩/NOW健康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中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食物引起,因此在飲食上特別忌口。當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經常被告誡應避免哪些食物,從24種不能吃的清單,增加到36種、再到下一間醫院,甚至被高知有高達48種不能吃,無法真正解決困境,讓患者很是苦惱。

慢性蕁麻疹為自體免疫疾病 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理事長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他指出門診中曾有1位比丘尼病患,過去看診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因此3年來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其實是搞錯方向。因此,學會提出臨床醫師無法幫所有病人辨識和調查出所有可能的致病因子,重點應放在幫助病人解決症狀,及早確定適切治療,才可穩定控制病情。

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43到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到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曾有一位男性患者,為降低搔癢不適感,常年不分季節睡在大理石地板上,女兒一度誤以為爸爸精神異常,直到治療後症狀終於獲得控制。有鑑於此,學會為了幫助基層醫療同仁有效診治慢性蕁麻疹,時隔7年後於今年更新診治共識,新版共識內容分為3大面向:

(1)診斷: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

(2)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

(3)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

3大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 即為慢性蕁麻疹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到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到49歲的女性。目前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且這類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

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黃毓惠分享,自己從國中開始就過著一邊抓癢一邊追趕校車的生活,直到進入醫學系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因同時需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造成這個「癢」失控,讓她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與癢和平共處近30年的黃醫師則表示,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誤以為藥物使用之後,應該立竿見影、即刻見效,但其實慢性蕁麻疹是1個免疫相關疾病,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

避開生活4大雷區 謹記口訣助患者找蕁新人生

台大皮膚部卓雍哲醫師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特別是而在非藥物治療也可透過患者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以達症狀改善。

卓雍哲醫師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4大雷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的食物。再來要避免未清洗換季衣物便直接穿,也要注意勿因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食藥署查農產品農藥殘留 微風、全聯、家樂福都中鏢!

加入 @setn 好友

【94要賺錢 未來事件簿】緯創 鴻海 中興電 士電 大亞 東元
大數據推薦
【懿想天開】中職極品大隻馬的香閨大揭秘!短今泳裝「阿嬤花色」被嫌到臭頭?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