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4種人小心新冠長期症狀 看似康復「心、腦、肺悄悄受損」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新冠長期症狀經常表現為循環系統、心、肺、腦功能下降,生理機轉尚不明確。(示意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新冠長期症狀經常表現為循環系統、心、肺、腦功能下降,生理機轉尚不明確。(示意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國內新冠病例累計破2萬例,大部分患者已經解除隔離,但這群人可能並未真正「復元」,而是飽受後遺症所擾:倦怠、頭痛、咳嗽、喘、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等。甚至有康復者返家後,光是步行前往住家附近超商,就喘到不行。專家示警,研究發現4種人特別容易出現長期新冠症狀,不可不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酵,根據健保署的資料,約有8成的康復者飽受後遺症所苦,此外有部份康復者因就醫不便放棄回診,或因焦慮、心理創傷等因素不敢回醫院,進而喪失工作或是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為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醫界已知有少數病毒感染患者會留有長期倦怠的後遺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專家預期會有大量的長期症狀患者,勢必對醫療體系造成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表示,國外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1成,在某些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8成,好發於40歲以上,兒童患者較少見,症狀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美國病毒學專家林曉旭博士指出,約1-3成的確診者會有新冠長期症狀,其中有一些人會發生長時間的輕症,究竟是甚麼樣的生理機轉,醫學界尚無明確的判斷,這也牽涉了不同個體的免疫力差異,現在醫學界仍未徹底了解人體免疫系統。

哪一些族群染疫後容易出現新冠長期症狀?林曉旭點名4種人:

一、感染早期病毒量偏高者:有一部分確診者早期病毒量偏高,症狀也不嚴重,隨著身體漸漸清除病毒,仍會有少量病毒長期存在體內。

二、持續遭自身抗體攻擊者:感染新冠病毒後自身產生一定的抗體,這些抗體並未隨著患者病情減輕就停止作用,有些抗體在患者病毒量很低的狀態下持續發生作用,繼續攻擊身體不同部位,引發諸多問題。

三、體內疱疹病毒(EB病毒)被激活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激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EB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又帶來其他問題。

四、糖尿病患:某些確診者本身有一些基礎病(例如糖尿病等),免疫系統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對抗病毒時先天就有難度,使得病毒更有機會長時間存在體內。

林曉旭指出,有人感染3個月後,即使看似痊癒,腸道內依然能檢出新冠病毒,可見新冠長期症狀對人體的影響,有時候是全身性且不易透過常規檢查發現的。

首先是循環系統的問題,少量病毒導致的慢性發炎會讓體內循環變差,有時候還會引發「微血栓」,因為如果靜脈或微血管出現堵塞,對肌肉的供氧便會受限,全身肌肉都會受到影響,通常最令人擔心的是心肌和血液循環的部分,全身性供血一旦變差,患者容易感到長期疲勞。除了微血栓,人體的神經纖維也會受損,連帶影響氧氣的進一步供給。

其次,不管是透過鼻腔或血腦屏障,新冠病毒容易進入腦部,造成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大腦發炎損傷,這可能是輕度的,容易持續好一段時間。

肺部方面,部分康復者照了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CT),可能不會發現肺部有甚麼異常,沒有肺炎或纖維化,但如果肺部血管有微血栓,同樣會造成供氧不足,透過深度檢查才能發現不對勁。這類人往往會覺得呼吸不太順,或胸口好像被重物壓著,彷彿中國人所講的「內傷」,一般檢查工具看不出來。

林曉旭表示,新冠長期症狀會讓人感覺疲勞、頭痛、呼吸不順暢等,嚴重影響生活,面對這樣的狀況,整合療法是最好的武器。而所謂的整合療法,就是透過整合生心理的治療照護計畫,讓新冠康復者獲得家醫科、胸腔內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中醫以及營養諮詢等系統性治療,以強化心肺與免疫能力。

面對新冠長期症狀相關的精神問題,林曉旭主張「打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增強集中力,減輕壓力。一份統計表明,高達8成的患者願意考慮整合醫療結合打坐的治療選項。

▼【10%-30%的新冠感染者都會出現,它比新冠症狀更可怕!4類人警惕】(影片來自YouTube-健康1+1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落實實聯制,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經評估後採檢。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

加入 @setn 好友 #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