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清朝強推全國剃髮令「留髮不留頭」 乾隆一句話說明真相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滿清入關後強推剃髮令。(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滿清入關後強推剃髮令。(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滿清入關強推剃髮令,不顧漢人激烈反抗,引發滿漢喋血衝突,命人民都剃成「金錢鼠尾辮」,原因為何各界都熱烈討論。然而,從乾隆皇帝一句話「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天佑,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可看出,清朝為何能成功統治300年,不是沒有原因。

滿清入關後便頒佈剃髮令,一時間「金錢鼠尾辮」成為關內的普遍現象。在一些電視劇中,很多人還認為這樣的髮型很帥,但事實卻相反。眾所周知,中國大陸自古以來非常重視衣冠服飾,一點一滴都代表著禮儀。《孝經》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道」在中國大陸曆史上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統治者都是以孝治天下,不孝之人不僅會被社會唾棄,更是連參加科舉考試資格都沒有。在這樣文化影響下,老百姓成年後都不會、不可再剃髮,他們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這在一些影視劇中很常見,尤其是秀才與官員。這樣的文化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清朝才發生變化。

清朝前身是後金,他們是滿族、蒙古族人,因長期生活在關外,與關內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滿族人最早生活在山林間,他們靠打獵為生。若是頭髮打扮得像關內人士,這樣非常不利生活,嚴重影響騎射。也因此,滿族人喜歡長袍馬褂。髮型也是前顱頭髮全部剃去,只留顱頂後的一些頭髮,然後編結成辮、垂於腦後,有利於騎馬射箭。後來這樣的髮型便有了「金錢鼠尾辮」的稱號。

金錢鼠尾辮。(/翻攝自百度百科)

▲金錢鼠尾辮。(/翻攝自百度百科)

當然,金錢鼠尾辮不僅是因為騎射,在滿族人眼裡,髮辮是真魂棲息之所,算是第二生命。若是在戰場上被殺,八旗將士必將髮辮帶回故里,等於我們所說的落葉歸根。總之,金錢鼠尾辮是滿清標誌,更是他們的文化信仰。值得一提的是,滿清在對外擴張時,擴張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他們的文化,金錢鼠尾辮就是其中一環。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對全國頒佈「剃髮令」,意思就是要留金錢鼠尾辮。起初,漢族人反抗聲劇烈,因為違背他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文化思想。從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所寫的《斷髮》,內容提到「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禿,華人枉為夷,苟活不如死!」就可看出端倪。

清廷為了穩定民間,便廢除一段時間,直到清兵進軍江南,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多爾袞這一次可是狠下心,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否則就會依法律制裁。很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剃髮結辮、穿滿族衣冠,也有一部分人堅持不願改換衣冠,這群人不是被殺,就是逃到海外,不然就遁入空門。滿漢也因此發生多次嚴重衝突,喋血慘案不斷出現。即使如此,清統治者始終如一推行剃髮易服制度。

乾隆皇帝。(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乾隆皇帝。(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滿清政府為何非得頒佈「剃髮令」?與老百姓和平相處不好嗎?乾隆皇帝用一句話說出真相,原因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如此說,「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天佑,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漢人對自己的文化帶有天生優越感,這樣的優越感讓他們生生不息。早前,一些少數民族也是羨慕漢文化,不斷向漢文化靠攏,以至於自己的文化、種族都滅亡。

滿清政府想要保障自己民族文化不衰,或是保障自己的統治不衰,就必須要抵制漢化、保持本民族風俗,這樣才能夠實現壓制與統治。

乾隆皇帝說的這番話很有道理,遼、金、元都是強大無比的政權,最後都滅亡,與他們自上而下提倡漢俗有很大的關係。縱覽大清王朝,他對漢人統治近300年,這麼長的時間與文化壓制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清朝末年政權更迭快速,但卻有很多人不敢將金錢鼠尾辮剃掉,就是害怕沒有辮子後會被斬殺,足見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對漢人的影響有多大。

 

▲滿清剃頭

 

▲滿清剃頭

 

▲乾隆。(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