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襲台灣、學生出路在哪裡?大學,崩壞了嗎?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高教105大限近在眼前,今年大學新生將減少3萬人,招不到學生、優秀學生又被國外大學搶走,台灣的大學祭出高額獎學金、到海外招生,就能解決大學的生存危機嗎?16日的一場大學論壇中,超過50所大學決策管理者一起討論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該如何透過國際化將危機化為轉機?

▲大專校院轉型圖存,經營品牌從語言管理開始。(圖/ETS)

▲大專校院轉型圖存,經營品牌從語言管理開始。(圖/ETS)

論壇主持人GEAT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陳超明表示,教育部制定的大學國際化指標,主要是針對學術面以及行政管理面的國際化指出方向,為躋身全球大學排行榜而努力。但學生的能力呢?他以現實生活舉例,年輕學生願意花大錢買國外演唱會門票,還能用靈活的外語跟唱,可見台灣學生在娛樂領域確實具備「國際化」能力;重點是如何將娛樂轉化為職場上的能力?學用之間要如何接軌?

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林茂松直言,除了16年來薪水沒漲之外,產學界最大的共識是英文教育學用差距太大,而這個差距絕大部分的責任在學校。他以自身40年的教學經驗在東吳大學首度施行語言管理,規定新生入學考多益,第一學年與第二學年結束時再分別測試一回,以此評估學習成效並檢討改善,縮短學用差距的問題。

「英文力」並不代表「國際化」,而是「國際化」必定不可缺「英文力」,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認為,每所學校皆盡力於提升全體學生的英文實力,這與所學哪個領域無關,而是基本能力;國際競爭力的涵蓋面超越語言,但具備外語能力則利於迎向國際化。

與會者皆認為,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有沒有學生來就讀?「學生出路」是很重要的指標,如何因應產業變化速度及國際競爭加劇的現實,培養出最有出路、企業最愛的大學畢業生,是每一位決策者都需要思考的課題。

前身是興國管理學院,後由中信集團入主易名的中信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分享轉型後的招生成效,他表示該校教學所聚焦的目標即是培養國際金融家,「國際」只是形容詞,他希望學生不會陷入平庸的窠臼。什麼是國際化?他認為那是一種態度與習慣,學校可以營造讓學生練習使用外語的環境,允許犯錯,並加強學外語的誘因,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餐飲服務業龍頭晶華酒店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觀察指出,這幾年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絕對有進步,但重點不是成績好不好,而是能否具備溝通的能力?例如請他從飯店大門領貴賓到櫃臺,這一路上能否聊天?不是 一兩 句寒暄之後就沒話講了?台灣學生總是過於含蓄,不願意表達企圖心,因此很多就業機會都被對岸或香港及新加坡搶去。

來自科技業的世界級領導供應廠商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崇凱則說,康寧公司在台灣投資15年來,培育許多國際專業人才,顯見台灣的教育背景對外商而言是夠用的,而國際化是相對競爭的,因此在其他國家進步得比台灣快時,必須思考大學如何和其他國家競爭。

商業周刊數位部總編輯王之杰則以財經媒體立場觀察台灣企業發展趨勢發現,台灣中小企業專業能力世界第一,但生意想做到海外時,卻極缺國際談判的人才,這都還有待台灣的大學培養出人才。

除了台上來自企業資深主管及學校校長的分享,台下也吸引50多所大專校院、超過70位校學務決策主管出席,包括國立的臺灣海洋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商業大學,私立的慈濟大學、實踐大學、明志科大、長庚科大、致理科技大學等十幾位校長,另有副校長、教務長、國際長、院長層級也超過30位,顯見各大專院校迫切想突圍、找出一條生存之道。

陳超明認為,國內除了少數幾所頂尖大學、研究型大學具備學術國際化的條件。其實大部分的學校都應該思考,是不是更務實地注重企業用人的需求,以及學生就業需求,以培養能進入跨國企業的國際人才為主要目標?他認為,人才所要具備的是外語能力、移動力以及專業知識,對台灣各產業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為此,陳超明撰寫一套從語言管理角度出發的《英語語言管理操作手冊─大專篇》,著重在討論學校國際化品牌經營中,政策決定者與政策執行端所應進行的語言管理。

該管理手冊中強調,大學要列出以培養人才為本的國際化指標,加入了「學生語言能力」、檢核「人才國際移動力」,並納入「跨國企業實習」,並且依學術型、學術教學並重、教學型,以及就業導向等不同類型的學校訂出量化的績效管理指標(KPI)(如附表),提供各校依校務發展方向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

陳超明認為,在大學進行國際化的同時,學校應以品牌概念,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行銷,如此,不僅國內本地生爭相就讀,更能開拓外國生源,確保學校永續經營,不怕少子化浪潮侵襲。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