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最惡婦癌!「異常出血」是警訊?醫揭2招預防子宮內膜癌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潮健康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於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並於昨(18)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48歲;確診至癌逝僅短短4個月。專家表示,近5-10年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婦癌重大惡性癌症首位,發生率逐年上升,甚至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成為新增人數最多的婦科癌症,每年造成約260-280名女性死亡。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哪些女性可能是高風險群?
子宮內膜是子宮腔的內層組織,也是女性懷孕時受精卵胚胎著床之處;當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變厚,發生癌細胞病變而產生腫瘤、硬塊即是子宮內膜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女醫學中心副院長洪耀欽醫師曾受訪指出,子宮內膜癌早期僅限於子宮腔內,隨著腫瘤進展可能侵犯至肌肉層、子宮頸、卵巢、輸卵管及周圍的淋巴腺,蔓延到子宮以外甚至遠處轉移。

子宮內膜癌的好發年齡在60歲以上女性,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等。過量單純雌激素的荷爾蒙(不含黃體素)刺激,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女性月經不規則、初經太早、停經太晚(超過52歲),以及未曾生育都較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

另外,因罹患乳癌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可能增加2-9倍不等的子宮內膜癌風險;家族中有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卵巢癌等病史者,要注意自身的遺傳風險。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醫師對此也表示,嗜吃甜食或高熱量食物,是導致女性肥胖、糖尿病的關鍵原因之一,若過往未曾生育則更需注意相關風險。

▲(圖/潮健康提供)

「不正常出血」是一大警訊? 子宮內膜癌的常見症狀
子宮內膜癌的明顯症狀為何?洪耀欽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在停經前常見症狀之一是「不正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出血量過多、月經時間過久。如果停經後一年以上又再出血,應高度注意子宮內膜病變,如子宮內膜長出肌瘤、瘜肉或嚴重發炎,而子宮內膜癌引起的停經後出血也佔相當大比例,務必及時諮詢婦科醫師,進行超音波及內診檢查或子宮內膜切片取樣。

洪耀欽醫師也建議婦女,應每1-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經婦科醫師評估是否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另外,提醒女性養成記錄月經周期的習慣,瞭解自己是否常有經期超過8天以上、經血量超過80cc、經期是否不規則或拖過久,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式? 有機會不切除子宮嗎?
洪耀欽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癌有不同治療方式,但手術仍是首選,切除範圍包括簡單子宮切除(含子宮頸)、兩側卵巢及輸卵管。侵犯程度較深、腫瘤體積較大的病人則需要進行(廣泛)子宮切除,並清除骨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當癌細胞侵犯程度較深且蔓延至子宮外,子宮切除之後須搭配電療或化療以降低復發率。

若子宮內膜癌屬早期、第一期且癌細胞分化良好、沒有侵犯肌肉層(或很表淺)的病患,在考量保留生育能力的情況下,可用子宮鏡手術刮除癌細胞,配合大量黃體素治療,經3-6個月評估會有機會保留子宮。惟術後須持續1-2年以上的黃體素治療。

鄭丞傑醫師則強調,只要及早發現並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預後相對良好;其早期5年存活率約有9成以上,晚期也有近2-3成。治療則視期別而定,第一期以手術治療為主;第二期須加上放療;第三、四期則要追加化療放療。「子宮內膜癌發現越早通常預後越好,有症狀應及早來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

另外,洪耀欽醫師表示,近年針對晚期子宮內膜癌,可進行基因篩檢確認是否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Lenvatinib)可用,並搭配Anti PD-L1免疫治療藥物,可提高5年存活率並延長無疾病存活期。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子宮內膜癌復發率最高達50%?  醫揭2招降低風險
第1-2期的子宮內膜癌復發機率約在5%-20%之間;第3-4期的子宮內膜癌,復發率將上升為30%-50%。洪耀欽醫師表示,早期發現不只復發率較低,也有機會不必進行電療及化療,幫助預後較佳。

治療後減少復發的正確作法分為兩大層面:第一是「自我健康調整」,建議早睡早起、維持正常作息及免疫力充足,攝取足夠維生素等營養素,不可亂服用荷爾蒙藥物。適當運動、每天走路也有助於降低復發;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問題,應盡早調整改善。

第二則是「定期回診」,術後每3-6月接受骨盆腔內診、抹片、超音波檢查,追蹤CEA及CA125腫瘤指標是否有異常上升、監測肝、腎功能等數值。也要注意身體是否出現復發症狀,如食慾不振、消瘦、疼痛、呼吸會喘或陰道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復發或轉移跡象。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子宮內膜癌是婦癌首惡?  哪些方式有助預防或早期發現?
近5-10年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婦癌重大惡性癌症第一名,標準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15-16人。洪耀欽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癌好發年齡在60歲上下,仍不乏有30幾歲就確診的年輕個案。該類患者常以月經量過多、經期不規則或拖很久為主要症狀,經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女性不可掉以輕心。

降低危險因子對預防子宮內膜癌相當重要,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應接受適當治療。鄭丞傑醫師提醒,肥胖會增加皮下脂肪組織,造成荷爾蒙分泌混亂,更容易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女性應盡量維持BMI在18.5-24之間,最多不要超過27。一旦有病態性肥胖問題,最好尋求外力協助減重。

服用荷爾蒙應注意避免單獨補充雌激素,可使用有搭配黃體素的藥物;服用混合型口服避孕藥或可降低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飲食應避免高熱量、高油脂。尚未生育的女性則要注意卵巢沒有適當休息、過度工作,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

另外,女性若暫時無生育需求,可考慮規律使用避孕藥。鄭丞傑醫師解釋,避孕藥中包括雌激素、黃體素等成份,可幫助月經恢復規律。針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避孕藥,還能改善青春痘等外觀問題。尤其月經2、3個月才來一次的女性,強烈建議規律使用避孕藥,除了調理月經也能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

資料來源:停經後出血非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身

延伸閱讀:

亂經、燥熱被當成更年期 一照超音波醫驚:子宮內膜癌2期了

【專家問答集】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停經前後「不正常出血」要當心

【#直播中LIVE】《寶島神很大》十週年記者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