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是腦病變!新研究揭「1族群」容易失智:「情緒起伏大」慘了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並非所有記憶力變差,都來自於腦部病變。(圖/取自黃軒醫師的臉書)

▲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並非所有記憶力變差,都來自於腦部病變。(圖/取自黃軒醫師的臉書)

失智症議題備受關注。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並非所有記憶力變差,都來自於腦部病變。有時問題出在「認知韌性」太弱。「高敏感族群」的認知韌性較差,因此更要建立心理防火牆,練習接納、節奏、放鬆與連結,大腦就會慢慢地學會不易被壓垮。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最新神經科學研究指出,並不是所有記憶力變差,都來自於腦部病變。有時候,是「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較弱,讓整體功能崩盤了。認知韌性就是大腦即使面臨病變或壓力,仍能穩住思考、記憶與判斷能力的一種「心理保護力」。

他舉例,一個人即使腦袋裡已經有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改變(例如澱粉樣斑塊、神經纖維糾結),卻仍然能清楚生活、保持記憶;而另一個人大腦變化輕微,卻提早出現混亂與失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心理是否夠穩、生活是否夠有序」。

他表示,他在診間裡常遇到細膩、敏感的「高敏感族群」。他們不是脆弱,而是感知太強;不是愛多想,而是接收到的訊號太多。有人一聽到我們提到「高神經質與失智相關」,就擔心自己未來可能失智。

不是只有腦科病 是個性與習慣造成的慢性磨損

他表示,2024年發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整合了超過4萬人資料,發現2種人格特質跟失智風險密切相關,認知退化的速度更快,腦部也較容易萎縮。

1.「高神經質」的人,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對未來充滿擔心;

2.「低盡責性」的人,缺乏生活計畫與穩定節奏,容易渾渾噩噩。

但如果一個人性格比較樂觀、生活有秩序、有目標感,即使大腦有些病理變化,也比較不會馬上失去功能。因此,不只是「病」在影響大腦,還有「怎麼活」。

高敏感族更要為自己建立心理防火牆

張家銘表示,他在診間裡常遇到細膩、敏感、情緒豐富的「高敏感族群」。他們不是脆弱,而是感知太強;不是愛多想,而是接收到的訊號實在太多。有人一聽到我們提到「高神經質與失智相關」,就擔心他們可能就是失智危險族群。

但「高敏感」不等於「神經質」,張家銘表示,前者是一種神經系統與生俱來的特性;後者是一種情緒反應傾向,在壓力之下容易出現焦慮、慌亂。

高敏感者對聲音、燈光、氣氛、甚至別人的語氣都很在意。久而久之,這樣的感知強度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當外界刺激太多、內在調節不足時,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快進入「過載狀態」,甚至影響到記憶力與專注力。

張家銘表示,認知韌性對高敏感族來說,不只是保護大腦,更是活得自在的關鍵防線。他提供幾項方法:

1. 每天安排情緒休息時間:每天給自己半小時的獨處空間。

2. 練習「建立界線」:不是每個邀約都要答應,也不是每種情緒都得接住。

3. 設計「可預期的生活節奏」:讓生活有序,能減少消耗,提高掌控感。

他表示,新的神經科學證實,失智不只是神經元的問題,而是「整體大腦調節能力」的反映。也就是,只要正確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狀態,可以延後許多病理變化,甚至不發病。

#失智

【#直播中LIVE】【20250709】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