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台灣年輕人?那憑什麼我們就要忍受低薪和不尊重?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Creative Ignition, Flickr CC License

文/Justin/讀者投書(換日線Crossing)

前陣子,網路熱傳〈中國台辦史上最大商業契作〉這篇文,陸企、地方政府提供房屋、生活費和創業基金的方式吸引台灣年輕人前往大陸創業,阿里巴巴也宣布年招 200 名台灣實習生赴陸學習,在網路上掀起新一波經濟「統戰」陰謀論。但我認為,人才流動是件好事,如果今天有人願意提供你更好的條件,有什麼理由不去?

中東最大外匯商實習機會:「不要臉」得到的

這個暑假我前往中東投行在香港的市場部實習,非本科出生的我在和朋友聊天時被問了許多次是如何得到這個機會的?從哪裡看到的?誰介紹的?

我都和他們說:「不要臉得到的!」

前一年,我在台灣一間 Fintech 公司實習,做外匯模擬 App 的推廣,我發現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兩個困難點:一是想學的人沒有學習的管道,二是高手沒有意願和新手分享(零和市場,我賺的就是你虧的,那我幹嘛教你?)於是,我在得到校內外匯競賽第二名的成績後,開始整理一些自己的投資技巧,放在自己的臉書上和大家分享。

分享漸漸帶給我回饋,臉書帳號收到了許多私訊,有些和我討論投資技巧,有些是詢問有無合作機會,其中一封便來自我的現任主管,一開始她裝成普通人,問一些外匯的問題,我抱著單純分享的心態,和她聊原創內容在外匯市場的可能性以及行銷方式。

幾個月後,她問我一句:「你想來香港實習嗎?」 於是,我得到了在市場部實習的機會。

我想我沒有特別厲害,只是願意「不要臉」的分享自己所學。

將知識整理的同時,在腦中我便複習了一遍,將知識與他人分享,就像是給了別人一個點子,他也會產生自己的點子回饋給我,進而達到交流。我發現分享知識帶給我肯定、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學習。

另外,我認為對知識的認知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理解知識,第二層次是解釋這項知識,第三層次則是能運用、預測這件事,分享知識是我在知識第三層次的運用。

至於為什麼要持續分享?當學歷越來越氾濫,大學學歷幾乎人人有,來到世上的二十幾年內,你創造過什麼,可以讓陌生人快速了解你這個人?還是就只是遵循社會給你的指示:讀書、考試、升學?這樣也沒有不好,但人一多,你要不當前幾名、要不就是想著如何和別人不一樣,是吧?

在香港,我看見對專業的重視

我的實習時薪是以港幣計,先不論機票與住宿的補助,這五天內的薪資是 8,500 台幣,但工作內容和台灣的實習十分類似(內容創作、寫行銷文案、企劃活動......),但在台灣,做類似的事我一個月的「補助」是2,000-3,000元。

在台灣,實習似乎和薪資扯不上邊,而是以「補助、獎勵、車馬費」替代。我原本想實習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來公司學習,公司提供我機會,雙方滿意即可,但後來我思考為何自己有這樣的心態?這樣是否被企業奴化得太嚴重?以實習為名行壓榨勞工之實,有哪個工作不能從中學習?來實習後是否有真正學會什麼、還是用自己原本有的技能貢獻公司?

我的意思不是說台企不重視專業,而是為何要在看到國外最低的薪資水平又漲了多少、某國推出專業人才移民計畫等「刺激」後,才願意稍微前進一步。然後又覺得自己領先業界而志得其滿?

為什麼月薪 22K、無薪加班、慣老闆這些議題在我們眼裡越來越稀鬆平常?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卻不見得會挑選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就算各種不公的事情不時發生,我們往往也只冷冷丟出一句:「鬼島不意外、習慣了啦 BJ4」後便繼續被壓榨的生活。

為什麼 PTT、Dcard、手遊佔滿我們的生活外的休閒時間,我們看了哈哈大笑後卻發現環境還是沒有改變,甚至更糟?大眾媒體篩選想要傳播的訊息,漸漸地,我們原本不習慣的事漸漸習慣了、該好好討論的議題給口水淹沒、黑白分明的事變成一團灰色泥濘......

有天下班我約了朋友吃重慶大樓有名的印度咖哩,在等待時,部門的行銷總監 Carey 發了個訊息給我,告訴我以後想在外資公司工作、做個國際人,英文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是說非要不可,而是英文不好便會錯過許多機會。她認為台灣人有潛力,出去外面看看,都能碰到許多機會,以及一些關於公司所重視的能力。

那時候我才發現,在我們的主管──部屬的關係間,其實多了另一種教練──學生的關係,對我而言,她不只是我的主管,更是我的教練,願意給我在職涯上的建議與機會。老實說,遇到這樣的主管我不知道除了全力以赴,還能做什麼?

可以選擇放棄,不能放棄選擇

天下沒白吃(癡)的午餐,有人願意提供豐富的資源,背後自有目的,就算去了會被剝皮去骨,那也是你夠有料,別人願意花錢「吃」你,買你的專業。而要是你夠強的話,怎麼還會怕去給人吃了?而不是去對岸爬上食物鏈的頂端?

老闆雇人會有不同理由,但一定有個共同目的,就是請你來幫他賺更多錢,他再分一部分給你,就這點上,我認為在哪裡工作都有風險,有風險有機會、有風險沒機會,要選擇哪個就操之在己了。

工作目標不是為了高薪,而是為了鍛鍊更好的自己。

工作的回報是鍛鍊更好的自己,意思是你在做這份工作前,應該先想清楚在工作中除了薪水之外,你還能獲得那些個人成長?

去香港工作除了高薪資、履歷表能添上國外的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將自己放入一個高競爭力、重視專業的環境,刺激自己的危機意識,這種環境我姑且稱作「上升迴圈」吧!在這種環境的人永遠不會停止學習,他們因為自身努力,步入了更競爭的環境,需要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再脫穎而出,並周而復始的持續這個「上升迴圈」。

大部份的人認為工作的回報就只有「薪水」,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安於自己的環境,沒有動力去爭取、或是充實自己以便進入這個「上升迴圈」,在現況安逸下來,覺得薪資贏過大部分同齡的台灣人便滿足;爭了,害怕失敗、害怕分離、害怕改變......但你這樣真的就滿足了嗎?有沒有想過在國外,自己的專業值多少價值?

寫在最後

台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被在台灣的低薪現象所蒙蔽,認為自己的能力差不多就是領這樣的薪水,有機會到國外看看,那怕是實習也好,你都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或是看到「上升迴圈」這個世界,了解自己的不足)成功當然好,失敗也沒關係,反正年輕,相對有著嘗試錯誤的本錢。

期許 8 年級世代的年輕人不要當羊、要當狼,有著對目標的渴望而不安逸;不要只當狼,要當狼群,懂得一起合作,獵下更大的目標,而不孤軍奮戰。


   關聯閱讀

你想過自己的專業值多少嗎?──七位數年薪、工作三周的工作邀約教我的事

不同角度看「西進學術移工」:東移、南向、西進、北漂,學術職場豈有容易的路?

台灣的「貴客」們,真的尊重專業嗎?──從「開瓶費之爭」,談談侍酒師文化


   關於作者

Justin

我從大二開始在不同的地方實習,從文字編輯、創意行銷、Fintech 都有所著墨,我認為實習能讓學生與社會接軌,拉近自己和市場的距離。這篇文章是我在香港實習所整理的心得,沒要切割出台灣與其他地方的高下之分,在台灣,我也待過很重視實習生/員工/專業的公司(想知道可以再私訊我 XD)。是想藉著這篇文,時刻提醒自己和奮鬥中的朋友,那些在實習和工作之外,稍微就會忽略的事情。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第一次工作就上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