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35歲男血便就醫,竟確診大腸癌並肝轉移,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到,主要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有關。(圖/PIXABAY)
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有年輕化趨勢。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分享案例,一名35歲男子有天排出血便,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確診大腸癌,併發肝臟轉移,進一步了解他的飲食狀況,發現他經常吃排骨便當、燒烤,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可能是罹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劉博仁在健康節目提到,中部一名35歲上班族上廁所排出血便,一開始以為是痔瘡,所以並未多加留意,未料2個月後臉色變得蒼白,在朋友提醒下就醫,才發現罹患大腸癌,且併發肝臟轉移。
劉博仁指出,為了瞭解病患的罹癌原因,從患者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分析,患者與多數上班族一樣,中午通常是吃便當,最常吃排骨便當,雖然不是吃便當不好,但膳食纖維攝取太少。有時加班到傍晚,也沒時間吃水果及運動,下班後還會與朋友聚餐,例如吃燒烤
劉博仁提醒,患者罹癌後相當困惑,明明與身邊朋友飲食相似,為何唯獨自己罹癌。但每個人的免疫狀態與基因不同,長期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再加上免疫力低下,身體產生癌細胞,就可能逐漸演變成腫瘤。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曾指出,年輕化大腸癌指的是50歲以下就罹患腸癌,由於接觸到較多的含糖飲料和甜食,不只造成肥胖問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若有家族史或出現腸胃不適、排便不順等,建議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儘早找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