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李建璋分享,上週六留觀病人超過130位,擠滿走廊兩側,其中4位病人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大廳兩側的病人幾乎清空。(圖/翻攝自Chien-Chang Lee臉書)國內醫院急診壅塞不是新聞,尤以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為最。衛福部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健保署更規劃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CC),盼降低住院病床壓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在臉書分享OPAT實際狀況。他提到,上週六留觀病人超過130位,擠滿走廊兩側,其中4位病人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下午就能直接返家,以台大醫院2000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1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8月起,將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納入給付,病患打抗生素不必住院,只要到門診注射,每次療程5天,一年將有2萬人受惠。盼幫助醫院提高病床周轉率,還可為健保支出減少約新台幣3億元。
李建璋在臉書以「門診抗生素治療計畫觀察與省思」為題發文,以下為全文:
為了不讓自己和臨床實務脫節,我每個月仍會利用假日抽出一到兩天回到急診支援,昨天碰到了一場空前的盛況,留觀病人有130多位,已經擠到台大醫院院史館前的大廳,一進門兩排全是病人。這樣「走廊醫學」的場景,在高齡化社會下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但今日的情況還是特別震撼。
我花了三個多小時完成了所有迴診,總共看了四十五位病人,其中有十二位順利回家,有六位病人符合條件,可以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OPAT)。最後實際上有四位病人願意接受這個方案。如果這四位病人留下住院,至少會占用超過四十個人日的住院床位;但透過OPAT,他們下午就能直接返家,加上院內再釋出五、六床,結果是大廳兩側的病人幾乎清空,這種成就感真的無以言喻。
目前OPAT僅限於急診部分較輕微的疾病,但實際操作後我覺得它的潛力遠比想像大。過去傳統觀念認為菌血症抗生素必須打滿十四天,但現在的治療觀念已經修正,只要病情穩定、退燒超過四十八小時,就能降階治療甚至口服。這樣的時機正是病人可以返家、改由OPAT的最佳切點。
事實上,感染相關疾病占了全院住院病人的三成以上。以台大醫院兩千多床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一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床位。縮短住院日數,遠比增聘護理師還要能增加有效床位。
然而, 如果要擴大讓住院的病人也可以轉OPAT,必須克服三個人性與制度慣性。第一,對年長病人來說,住院環境舒適而安全,一旦上排上床位就會覺得那是「權利」,要他返家治療往往有抗拒。急診則不同,環境擁擠不適,接受OPAT治療的意願相對高;第二,對主治醫師來說,住院轉OPAT並非沒有風險,一旦病人在門診治療過程中惡化,責任就必須由決策的醫師承擔,而病人如果留在醫院住院 風險則是由整個醫療團隊共同分攤。第三,對醫院而言,如果沒有補償機制,病人減少住院會直接影響收入。
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是完全沒有解決,歐美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始實施Shared Savings Model(共享節省制度),它是 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責任醫療組織) 以及 Value-Based Care(價值導向醫療) 的核心概念之一。簡單來說,醫療院所或照護團隊若能在確保病人品質的前提下,把醫療成本降低,所「省下來的錢」會由 保險支付方(例如健保)和醫療院所按比例共享,這樣可以同時鼓勵OPAT,又確保醫療品質。
最後病人的感受和溝通也很重要,OPAT不能只強調對醫療系統和醫院營運的好處,事實上研究已經證明, 對病人也是有直接好處的,病人在家裡可以減少院內感染的機會,老人家在家也不會發生譫妄的情況,還有在家裡的活動自理, 也會加速疾病後的康復。
我週末短暫的急診臨床經驗已經看到了部長和署長推動OPAT成果,如果能夠進一步設計配套朝向住院病人推廣,在我看來,會是緩解目前紓解床位緊張,護理人力不足最容易立杆見影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