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素食≠清淡!醫揪「5大傷身陷阱」 油脂量直逼炸雞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很多人以為素食更健康,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部分蔬菜是「天然吸油王」,有些加工素食脂肪含量高,都暗藏健康風險。(示意圖/PIXABAY)
很多人以為素食更健康,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部分蔬菜是「天然吸油王」,有些加工素食脂肪含量高,都暗藏健康風險。(示意圖/PIXABAY)

不少人認為,素食比葷食健康,但有些素菜其實很吸油,熱量更高。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分享素食5大陷阱,有些蔬菜是「天然吸油王」,例如茄子、菇類等,使油脂含量激增,還有不少加工素食的脂肪含量高,甚至直逼炸雞,另外,烹飪方式、油品選擇也都要注意,使用錯誤的方式,不僅沒吃進健康,反而更傷身。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很多人選擇吃素,為了減重、排毒,甚至覺得「素食比葷食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現代飲食環境,素食不等於清淡,素食餐點常「披著健康外衣」,卻暗藏油脂陷阱,有些看似無害,但可能比一份炸雞餐還更油、傷身。

首先是「天然吸油王」,有些蔬菜的結構容易吸油,例如「茄子」,能吸走大量油,一盤200克炒茄子可吸掉30克油;「菇類」如香菇、杏鮑菇,像海綿一樣,炒後不覺油膩,但油脂含量激增;「葉片類蔬菜」如娃娃菜,大葉面積容易掛油,一盤清炒可能含20克脂肪。

再來是「偽素食」,許多加工素食的脂肪含量高,例如「素肉、素雞塊」,用大量植物油與澱粉製作,油炸後脂肪含量直逼速食炸雞;「炸豆皮、油豆腐」是豆製品經高溫油炸,吸滿油脂;「素香腸、素丸子」為了模仿肉的口感,常加入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

素食的「烹飪方式」也要注意,常見重口味素食,例如宮保素雞丁、糖醋素排骨,炸過再淋糖醋汁,熱量雙倍,還有麻辣素火鍋,湯底用大量辣油,豆皮、蔬菜全吸飽油。另外,素食也可能添加「過量植物油」,研究指出,過量植物油與飽和脂肪同樣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

最後是「植物油不一定健康」,仍須看「脂肪酸組成」與「烹調方式」,若使用橄欖油、芥花籽油,推薦日常烹飪或涼拌;花生油、芝麻油應適量點綴;椰子油、棕櫚油,避免每天使用,尤其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

黃軒強調,高油素食者的膽固醇與體重問題,與葷食高脂飲食者幾乎沒差異,若再搭配高碳水,血糖與胰島素阻抗問題更容易浮現。飲食上若想降油脂攝取量,炒茄子時可先水煮,幫助油吸附量大幅下降,或是豆製品選清蒸或滷、火鍋選清湯底,例如番茄湯、菌菇湯、少用「高油量的二次加工」,避免炸後再塗醬汁的做法,如糖醋素排骨、宮保素雞。

#祝你健康

【94要客訴】黃國昌組團被曝光了!狗仔鎖定綠營人士跟監2025.09.26
大數據推薦
🔴0926LIVE 三立新聞直播-午間新聞快報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