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綜合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致災,雖然今天成功完成引流,但水利公會建議仍應有短、中、長期三規劃,避免災害再度發生。(圖/農田水利會花蓮管理處提供)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持續修復中,今(29)日水利署已成功完成引流,將水流導入深水槽,暫時解除再度淹水疑慮。不過,由於災情嚴重,仍有民眾憂心是否會再度氾濫,甚至是否需要考慮遷村。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欵指出,短期內風險已降低,但政府仍應同時推動短、中、長期三層規劃。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29)日下午最新資料,本次災情涉及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等區域,受災戶數達1746戶,死亡18人、失聯6人、受傷107人,另有717人被救出。水利署完成引流後,堰塞湖水位已降至僅剩6.6%,暫時不再構成迫切威脅。
安全暫時無虞
王存欵表示,目前的引流作業已形同第一道防線,一旦降雨,水流會順利排入河道,僅在颱風帶來超大豪雨時才可能對土堤造成損害。他強調,政府已做了不少基礎處理,短期來說相對安全,除非再次遇到極端天候。
遷村屬長期考量
他指出,雖然紅色警戒區域仍具潛在危險,但是否遷村不僅僅是水利問題,更涉及林務、土地利用與居民生計。一般洪氾區原本設計就是要承受一定淹水範圍,這次因泥流過大而超出預期,才會波及市區。
而遷村屬於都市計畫範圍,非水利、林務單位專業,屬於中央與地方的長期規劃,並非立即可行。
政府應推三層規劃
王存欵建議,政府應建立短、中、長期三層次規劃。
一、短期規劃,就是目前的引流,同時重點放在搶災與恢復民生機能。
二、中期規劃,需加強河道治理、堤防補強與流域安全設計。
三、長期規劃,正視部分村落是否遷村的根本問題,避免在重大天災發生時再次陷入被動。
最後,他提醒,這次災害的最大教訓,是反應時間過於短暫,未來應強化預警與治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