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二戰中唯一沒有參戰的世界強國,為何一樣血流成河?

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西班牙因剛走出內戰,無力參與二次大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班牙因剛走出內戰,無力參與二次大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二戰期間唯一沒有參戰的世界強國-西班牙,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軸心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全力投入同盟國戰場時,西班牙卻顯得格外沉默。這個曾在全球殖民史上風光無兩的國家,為何能在戰火漫天的年代保持「不參戰」的姿態?它在這段歷史中,究竟忙著什麼?

西班牙內戰的創傷,讓國力無力再戰

1939年,當希特勒的德軍入侵波蘭點燃世界大戰時,西班牙才剛從血腥的內戰中走出。1936年至1939年,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國民軍,在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的支援下擊敗共和派。這場內戰造成超過50萬人死亡,工業停擺、農地荒蕪,國家經濟幾近崩潰。

因此,對於剛奪取政權的佛朗哥來說,最迫切的不是參加另一場更大的戰爭,而是重建國內秩序與經濟。若此時再度捲入全球戰場,對西班牙而言,無異於自殺。

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國民軍,在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的支援下擊敗共和派。(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國民軍,在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的支援下擊敗共和派。(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走鋼絲」

雖然西班牙宣布中立,但佛朗哥與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淵源不可否認。沒有他們的幫助,佛朗哥難以贏得內戰。這讓西班牙在二戰初期一度傾向軸心國。

1940年,佛朗哥甚至與希特勒會晤,談判加入軸心的條件,包括獲得法屬北非殖民地及大量軍援。希特勒認為條件過高,談判最終破局。但佛朗哥依舊透過「藍色師團」派出近五萬西班牙志願兵,前往東線戰場支援德軍。

然而,當戰局自1942年開始逆轉,盟軍在北非與斯大林格勒取得關鍵勝利後,佛朗哥立刻轉變外交政策,撤回藍色師團,並於1943年宣布回歸「嚴格中立」。

西班牙的戰爭生意:鎢礦換取外匯

在戰火之外,西班牙卻利用「中立」身分做起了戰爭生意。德國急需戰略物資,尤其是鎢礦-製造穿甲彈與坦克裝甲不可或缺的材料。而西班牙恰是歐洲最大的鎢產地。

佛朗哥政府與納粹簽訂秘密協議,大量輸出鎢、鐵礦、鉛與鋅,換取德國的武器、外匯與債務減免。甚至有西班牙港口暗中為德國潛艇提供補給。

同盟國對此並非坐視不管,他們不僅外交施壓,還直接加入「鎢礦爭奪戰」,以高價收購礦產,只為阻止資源流向柏林。

飢餓歲月:西班牙人民的真實代價

然而,佛朗哥的「中立外交」並未讓人民受益。戰爭期間,西班牙陷入長達十餘年的「飢餓歲月」。

由於內戰破壞農業,加上佛朗哥推行「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政策,糧食供應嚴重不足。而同盟國更因西班牙與德國的曖昧關係,對其施加經濟封鎖,切斷糧食與燃料進口。

結果,數以百萬計的西班牙人陷入饑荒。黑市猖獗,許多人只能靠樹皮與草根度日。據學者估算,光是營養不良與疾病就奪走了至少20萬條生命。雖然國土上沒有戰火,西班牙民眾卻經歷了與前線士兵無異的苦難。

西班牙貝爾契特(Belchite)在內戰中飽受摧殘,直到今天仍保留當時遺留的廢墟。(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班牙貝爾契特(Belchite)在內戰中飽受摧殘,直到今天仍保留當時遺留的廢墟。(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歷史定位:沉默的強國

二戰期間,西班牙的特殊處境反映出一種矛盾:佛朗哥既要保住政權與利益,又不願冒險全然倒向任何一方。他讓國家保持「不參戰」的表象,但實際上卻深深牽涉其中。

對佛朗哥而言,這是一場權力與利益的博弈;但對普通的西班牙人來說,二戰並非「遠方的戰爭」,而是一場長達數年的飢餓與生存煎熬。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