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斷網斷電沒得pay!戰爭、危機頻傳 現金仍被視為最可靠支付工具

編譯莊佳芳/綜合報導

歐洲央行最新研究指出,實體貨幣在危機時刻展現了獨特的心理與實際作用。無論是新冠疫情,還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民眾對現金的需求大幅上升,顯示紙鈔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仍被視為最可靠的資產與支付工具。外媒報導,多國政府已呼籲民眾在家中保留足以應付72小時所需的現金,以備電子支付中斷之需。然而,隨著銀行分行與ATM減少,以及「數位歐元」推動進程加速,外界擔憂現金的取得管道恐愈發有限。

CNN上月29日報導,歐洲央行發布了一項名為「保持冷靜,攜帶現金」(Keep calm and carry cash)的研究,數據顯示,歐洲消費者在面對危機,例如新冠疫情、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對實體貨幣的需求激增。研究指出,實體貨幣具有獨特的心理及實際作用。

報導指出,實體貨幣的吸引力在於,在極度緊張的時刻,現金被視為是具有價值的儲存方式,同時也是靈活的支付工具。歐洲央行指出,今年四月在西班牙及葡萄牙發生的大規模停電,導致電子支付方式受到影響,當時許多商店都被迫只接受現金支付。

歐洲央行研究顯示,現金對民眾來說,有特殊的心理及實際作用。(示意圖/PIXABAY)
歐洲央行研究顯示,現金對民眾來說,有特殊的心理及實際作用。(示意圖/PIXABAY)

研究人員稱,這樣的結果表示民眾意識到,現金是防範國家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政府也紛紛呼籲民眾要在家中預留現金。荷蘭、奧地利及芬蘭當局都建議,每個人要保留約70歐元(約2400元台幣)至100歐元(約3500元台幣),或是足以應付72小時基本需求的金額。

瑞典政府則建議,每個家庭要持有足夠支付一週食品、藥品、燃料等費用的現金,這樣如果電子支付方式中斷,或無法使用,至少這些小額現金可以應急。

CNN報導,民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長期存在不確定性,以及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讓歐洲人開始囤積現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讓烏克蘭地區及靠近俄羅斯的歐洲國家,出現現金需求激增的現象,顯示人們正透過累積可隨身攜帶的流動資產,來因應潛在動盪。

彭博社則引述經濟學家法艾拉(Francesca Faella)及薩莫拉-佩雷斯(Alejandro Zamora-Pérez)的說法表示,央行和民間機構需要確保現金供應充足穩定,並準備好在突發狀況下也能維持營運。

歐洲ATM機台越來越少,不少人擔憂現金的取得管道會越來越少。(示意圖/PIXABAY)
歐洲ATM機台越來越少,不少人擔憂現金的取得管道會越來越少。(示意圖/PIXABAY)

雖然歐洲央行與歐洲各國政府都表示要維護支付選擇的自由,但銀行分行與自動櫃員機(ATM)數量的下降,引發民眾憂心現金的取得管道減少。而「數位歐元」的推動,讓這樣的擔憂更擴大,數位歐元可以取代實體貨幣,在接受歐元付款的地方都可以使用。

據路透社報導,歐洲央行在2日宣布與葡萄牙一家新創公司合作,由他們協助防止未來數位歐元可能出現的詐騙問題。歐洲央行推動數位歐元,目的是為了對抗以美元為主的全球金融市場,並在VISA與萬事達卡(Mastercard)之間,殺出一條血路。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