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食用油攸關健康。(示意圖/Pixabay)食用油攸關健康。醫師劉博仁表示,民眾烹調時應選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油品,因它們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保護血管與大腦。「相反地,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等這些富含Omega-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精製種子油,若攝取過量,就易促進發炎,使身體長期處於慢性氧化壓力中。」
醫師劉博仁在其臉書表示,在2025年Medical Hypotheses (醫學假設)期刊的論文提出一個新的解釋胰島素阻抗的「能量模型」。現代人飲食中大量使用的高度精製種子油(Refined Bleached, and Deodorized oil),可能是胰島素阻抗與代謝失衡的關鍵推手。
這些油脂雖然外觀清澈、氣味淡雅,但因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在高溫烹調或體內代謝過程中容易被氧化,產生過氧化脂質與自由基,進而傷害細胞膜與線粒體。研究者指出,長期下來,身體將依賴糖作為能量來源,導致血糖頻繁波動、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阻抗。
劉博仁表示,當能量錯置,大腦最先感受到混亂。胰島素阻抗不只發生在肝臟或肌肉,也可能發生在大腦。當腦部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葡萄糖進入細胞的能力下降,大腦的能量供應就會變得不穩定。
這時人可能會出現下列狀況:
• 專注力下降、反應變慢
• 記憶力減退、思緒模糊
• 吃完飯特別想睡、腦袋一片霧濛濛
至於如何透過「好油策略」大腦發光,劉博仁表示,上述假說雖仍屬理論性,但與現有的功能醫學研究方向一致。民眾若想降低腦霧,可採用正確的食用油脂,烹調可選初榨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減少使用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等精製油。此外,應避免高溫反覆油炸,以防油脂氧化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