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恆春海風見證一場不同凡響的比賽。2025 IRONMAN 70.3 墾丁,不只是鐵人挑戰體能極限,更是對「運動平權」的最佳詮釋。由姜義村領軍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帶領多位身障國手與視障鐵人李協興,共同站上賽道,讓「動無礙」從口號成為真實的力量。(圖/翻攝自吳冠融臉書)恆春海風見證一場不同凡響的比賽。2025 IRONMAN 70.3 墾丁,不只是鐵人挑戰體能極限,更是對「運動平權」的最佳詮釋。由姜義村領軍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帶領多位身障國手與視障鐵人李協興,共同站上賽道,讓「動無礙」從口號成為真實的力量。()
恆春的海風與浪聲,再次迎來鐵人的呼吸聲與腳步聲。「2025 MaiCoin IRONMAN 70.3 Kenting 墾丁國際鐵人三項賽」暨「IRONKIDS Kenting 小鐵人賽」於11月1日至2日熱血登場,來自49個國家、超過1,500名選手齊聚國境之南,挑戰被譽為「全台最硬也最美」的半程超鐵。本屆賽事同時提供50 個 2026 IRONMAN 70.3 世界錦標賽(尼斯)資格,讓台灣選手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
但在這片汗水與浪花交織的戰場上,最令人動容的,不是速度,也不是獎牌,而是一群身心障礙選手的身影。他們用一步步的堅持,讓「極限」兩個字,有了全新的定義。
由姜義村帶領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匯集了多位肢體障礙的愛好運動者,他們其中不少都是殘障奧運的國手,包括全障運游泳選手與總統教育獎得主林育夙、聽障奧運游泳國手黃清璿、身障游泳國手陳元皓、聽障游泳國手潘政、視障鐵人李協興等人,同場較量。
一句「走路好難」,改變了一個國家的運動想像
「哥哥,走路好難。」這句話改變了台灣「運動平權」的歷史,也改變了 姜義村的一生。從獸醫系到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姜義村用二十年實踐「適應體育」理念,讓身障者能在運動場上自由奔跑。他說:「運動不是復健,是人權,是自由的象徵。」
他坦言,一開始連政府都認為推動身障者參與鐵人賽是「太冒險的事」。
「我就自己報名,先去試。真的痛到隔天上不了樓,但我知道,如果我們能完成,就能改變想像。」
那次嘗試後,他成立「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從 2 人變成 30 多人報名參賽;從台東延續到墾丁,從地方推到全國。「我希望讓身障朋友知道:不是他們不行,是環境該改變了。」
阿興與吳承泰:兩個靈魂,一條導引繩
今年的 IRONMAN 墾丁賽事中,視障鐵人李協興(阿興)再度現身。他原是骨科醫師,因視網膜病變失明後,選擇用運動找回方向。「我看不見路,但我知道風往哪裡吹。那就夠了。」
與他並肩出賽的,是臨時頂替上陣的陪跑員鐵人教練吳承泰,「比賽前不到兩個月接下任務,壓力大到睡不著。」他笑說,「但我知道,這場比賽不是為自己跑。」
他形容導引繩的那頭,是信任:「我得成為他的眼,也要聽他的呼吸。要同步節奏,不能快也不能慢。那種默契,比任何訓練都難。」阿興則回應:「他不只是我的陪跑員,更是我的導航、我的信任。能完成,就是我們共同的勝利。」
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場社會行動
教育部體育署在姜義村的推動下,正式啟動《愛運動・動無礙 Together We Move》計畫,讓「身障者運動」從倡議走向制度化。
署長張少熙表示:「運動平權不是特權,而是社會成熟的指標。每個人都是推動改變的關鍵因子(X 因子)。」
從2020年台東開始,「愛運動・動無礙」累計舉辦超過500場活動、吸引逾16萬人次參與,並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合作推動輪椅組、視障導賽、點字獎牌等友善措施。義村說:「讓身障者出現在賽道上,不只是比賽的多元,而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當我們開始能一起跑,社會才算真的往前走。」
恆春海風見證一場不同凡響的比賽。2025 IRONMAN 70.3 墾丁,不只是鐵人挑戰體能極限,更是對「運動平權」的最佳詮釋。由姜義村領軍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帶領多位身障國手與視障鐵人李協興,共同站上賽道,讓「動無礙」從口號成為真實的力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恆春海風見證一場不同凡響的比賽。2025 IRONMAN 70.3 墾丁,不只是鐵人挑戰體能極限,更是對「運動平權」的最佳詮釋。由姜義村領軍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帶領多位身障國手與視障鐵人李協興,共同站上賽道,讓「動無礙」從口號成為真實的力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