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台灣學生火箭又往前推一格,而且是連兩天「大學接力發射」。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先在22日清晨迎來國立成功大學的AfterLight1飛試,23日一早則由淡江大學航太系團隊發射「淡江二型」探空火箭。兩所大學前後升空,從近千公尺的驗證型飛行到挑戰7公里以上的高空探測,直接把台灣校園火箭研發的能量攤在陽光下,也讓外界看到本土太空人才正在用實際發射累積下一步的底氣。
淡江二型清晨升空 7公里高空航電驗證到位
淡江大學航太系TKUAerospace團隊23日清晨6:46在旭海發射探空火箭「淡江二型」。火箭離架後推進13秒,整段飛行至最高點約38秒;依最後一筆即時回傳資料估算,射高超過7公里,之後因高度超出傳輸極限未再更新數據。計畫主持人王怡仁教授表示,新一代航電系統在高速與強烈震動環境下仍能穩定即時傳輸火箭資訊,符合任務目標,是這次最關鍵的成功點。
「淡江二型」是淡大自2021年投入科研火箭研發以來的第4支系列火箭,這次沿用先前探空火箭「Polaris」的引擎,箭體長222公分、直徑14公分、重52.3公斤,推力2765牛頓、總衝26000牛頓·秒,並搭載強化通訊與遙測能力的新航電系統。王怡仁說,系列火箭每次都有不同驗證任務:淡江一型驗證推進系統、Jessie驗證複材強度、Polaris驗證減震系統,而淡江二型則聚焦航電表現,為後續發展姿態控制技術鋪路。
淡江航太系教授歐陽寬指出,淡大多次火箭研製讓技術逐步升級,研發主軸已從「追求射高」走向「帶酬載、穩定回傳」的系統整合。蕭富元教授也補充,團隊下一步將持續推進箭身滾轉控制、火箭分節與空中二次點火等核心技術,而這些都建立在可靠航電的基礎上。航太系主任洪健君強調,這次任務由太空科技實驗室的大學部學生在跨領域師資帶領下完成,對「航太教育向下紮根」的意義特別突出。
AfterLight1迎風試飛 成大用實射練系統工程
在淡江二型升空前一天,22日當天,國立成功大學航太系燃燒與推進實驗室與成大太空推進研究社(ISP)共同執行AfterLight1火箭飛試。火箭於22日清晨6:30離架,推進約6秒,總飛行時間約60秒,射高761公尺。AfterLight1箭體長210公分、直徑16公分,設計最大射高1公里、載重4公斤,採玻璃纖維複材箭身、固態燃料與降落傘回收配置。
成大航太系副主任、計畫主持人吳志勇說,當天旭海風速約7~8m/s,團隊為降低側風影響,將發射仰角由原規劃80度調整為75度,使實際射高低於原設計值、落在761公尺。原本設計在濺落前進行脫節、拋棄發動機並回收酬載段,但此次脫節機制未完全啟動;不過航電系統仍完整取得高度、速度、加速度等飛行數據,後續將結合環境參數回校分析,作為下一次任務設計依據。
吳志勇指出,AfterLight1自2024年啟動研發,約30位學生參與,核心目的就是訓練系統工程能力,從任務定義、工程設計、實測數據與模擬比對,一步步累積真實發射經驗。成大機械系四年級、此次安全指揮官游鈞閎也提到,團隊多數成員來自ISP社團,涵蓋航太、機械、物理、電機、資工等科系,分推進、航電、結構三組,以每週6~8小時投入任務準備,並已同步規劃下一階段的火箭設計與研究。
校園火箭接力升空 從驗證走向更高階任務
從成大AfterLight1在風速限制下完成近千公尺等級的飛行驗證,到淡江二型挑戰7公里以上高空並成功驗證新航電,連兩天的旭海升空不只是「學生上去飛一下」,而是台灣大學端把火箭研發當成長期工程在跑。短期看是航電、結構、推進各模組逐次過關;中期則是姿態控制、分節、二次點火等更高階任務的前哨。兩所學校用真實發射把技術與人才都往前推,也讓台灣的太空科研從課堂走向天空,節奏越來越像一個正要成形的生態系。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
旭海發射場連兩天見證校園火箭接力升空:成大AfterLight1受7~8m/s側風調整仰角、飛至761公尺並完整回傳數據;淡江「淡江二型」6:46升空,推進13秒、估射高逾7公里,航電驗證成功,台灣學研太空能量更進一階。(圖/太空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