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恐跟另一半有關 醫:說這「3個字」最討厭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孕媽咪在產後發生情緒低落、沮喪、失眠等症狀,或抱怨身材走樣、妊娠紋消不掉等問題,若得不到身邊親友的諒解,甚至被貼上不可理喻或裝病等負面標籤,可能造成10至15%的婦女產後憂鬱症。醫師表示,家人的支持對產後婦女來說十分重要,直言不想當豬隊友的話,千萬別說「放輕鬆」三個字,最棒的方法是去了解對方的需求,然後行動才是最實在的。

(圖與新聞內容無關/pixabay)

為了讓大眾重視與瞭解孕產期憂鬱以及心理健康等相關議題,台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藝人楊千霈拍攝孕產期心理健康暨微電影。

懷孕與生產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歷程,在喜獲新生命喜悅同時,孕產期婦女也面臨許多的問題,如身體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對胎兒健康與分娩的擔憂、經濟負擔的增加、職場去留、家庭角色轉變及未來親職教養等,不過,由於一般人對於「周產期憂鬱症」的了解並不多,導致孕產期情緒低落的母親常被貼上「不可理喻」、「裝病」等負面標籤,造成家人不願意提供支持、婆媳關係惡化等狀況,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可能因此造成10%至15%的婦女進一步由產後鬱悶發展成產後憂鬱症。

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陳保仁說,「懷孕待產有時盡,真正產後無絕期!」懷孕生產有結束的一天,但產後要面臨的考驗才正要開始,像是小孩發燒時到底該多穿衣服還是少穿點?喝奶水後能喝水嗎?還有人擔心,住家旁邊在施工,很怕孩子生下來會有聽力障礙等諸如此類一籮筐可能超乎想像的問題出現,媽咪產後因為荷爾蒙改變,又擔心餵奶餵不好、不太會照顧小孩,在產後14天易出現眼神有異狀、失眠、情緒低落等產後抑鬱情形,由於此階段可能還有醫護人員在旁照顧,很快就能被察覺改善。

反之,若產後抑鬱未處理妥當,就可能演變成產後憂鬱。陳保仁進一步說,產後憂鬱是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產後14天至3個月期間,旁人可能會認為媽媽對餵奶、照護寶寶已經比較上手,所以媽咪若看到自己做不好,也可能會開始責怪自己、不好意思尋求協助或講給公婆聽;此外,陳保仁也分享多年看診的經驗,同理的表示,外貌、身材、心情、親密關係,以及人際家庭的改變,是媽咪們心中最在乎的事,一旦上述困擾沒辦法獲得正視,導致負面情緒越積越深,一點小細節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造成產後憂鬱症。

如何幫助媽咪遠離產後憂鬱症?陳保仁不諱言地說,養小孩是兩個人的事,先生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不想當豬隊友就少說屁話,像是「放輕鬆」,其實這是最討厭的話、或是告訴太太會協助打掃,但回頭又坐在沙發打怪,他強調,要幫太太分擔生理、心理壓力就是「馬上行動最實在」。

此外,媽咪本身也有功課,陳保仁指出,「不要裝堅強,為母不一定要堅強」,當了媽媽也會有難過的時候,且「要開口分享喜怒哀樂」,最後再次呼籲,育兒是「我們」的事,爸爸要一起加入,而不是讓媽咪一人單打獨鬥。

▲台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藝人楊千霈拍攝孕產期心理健康暨微電影。(圖/記者楊晴雯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