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空洞、產業僵化、人才出走,台灣停不下來的惡夢(中)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台商不忽悠
 
 
我不反對企業回饋鄉里,甚至於主張設法讓這些企業衣錦榮歸,但我們更需要他們能造福鄉里,只是,以台灣這樣的彈丸之地,二級產業還是我們需要的主要的經濟發展要角嗎?這些所謂的鮭魚返鄉一啟動,牽動的是就是高漲的地價,看不到的卻是多出來的就業貢獻?這樣的政策還對嗎?
 
其實,高度經濟發展的國家,不需要依靠太高比率的一或二級產業來支撐,只可惜,我們太少關注在三級產業的發展,最多我們關注的三級產業,說白了就是旅遊觀光業,但更諷刺的是,這些產業也是另一個正在淘空台灣的個產業,例如當我們聽到今年陸客到台灣旅遊人數又創新高的同時,其實,業內都清楚,這些錢大部分都被大陸人自己賺走了,陸客團從大陸出發到落地接送的旅行社與遊覽車公司、到伴手禮的禮品店,到晚上落腳的酒店,有很大一部份都已經被陸資以人頭或第三地的方式收購了,陸客團早就實現了旅遊業一條龍的產業鏈了。
 
另外,台灣這幾年就業熱門的餐飲產業,就算沒有黑心油事件的打擊,究其最根本的發展,有朝一日仍會受限於消費人口的減少而出現萎縮,且一味的強調餐飲就業人數擴大,而非如國外重視的餐飲高端人才養成,也只會讓餐飲產業淪為下一個需要大量人力且毫無競爭力的低端行業!
 
但是,難道沒有其他的第三產業可以發展嗎?當然有,舉例而言,包括但不限文創產業或IT服務產業,特別是軟體產業,因為文創產業固然好,但文創產業需要經年累月的發展,非一朝一夕可成,同時文創產業,適合個人或小眾的群體發展,但軟體產業,不單是不需大量的土地資源,加以無環保問題、也不擔心跨境與跨界的人才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型態,全球都在摸索的處女地。
 
太多算計的企業
 
台灣早就不需要更多的低端製造業了,過去的產業西進,固然對台灣經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但此時的台灣更不需要低端的製造業回流,當然,我們仍需要二級產業中高端的人才部分,所以台灣要做的是盡快的把兩級產業的調適與銜接過程加快。
 
台灣過去對於硬體產業與人才關注太多,也過度便宜行事的押寶在旅遊產業(坐享天成的產業),而對於創意產業,包括文創與軟體產業與人才關注太少,台灣缺的是天然資源,不缺的是創意人才,該是時候急起直追了!所以,政府請擺正自己的位置,你是創造好的經營環境的主導者,而不是隨部分產業或企業起舞的傀儡!
 
對於這些企業過去所創造的台灣奇蹟的貢獻,無可抹滅,但過去的成功不必然代表未來的成功,西進延續的企業生命週期,可一不可再,台灣本就不是大陸,企業回頭就該換個思維,提升一點高度,不要再以要求廠房土地作為條件,因為,新的產業競爭不在土地資源,也不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相反的,我們需要更多佔用天然資源少。
 
但大量高端技術人才的二或三級產業,仔細觀察,台灣股市中前幾大的企業或集團,不論從人數規模或廠房面積來看,與其它各國的股市中的前幾大企業或集團相較,我們不難發現,台灣在這部分算的上名列前茅,但如果就人均獲利或每單位土地或辦公室面積來反應的單位營收貢獻而言,那結果可能剛好相反。
 
就拿大家而熟能詳的例子,如Apple的手機熱賣,他的工廠是鴻海,小米的手機異軍突起,他的工廠是台灣的代工廠!人家有辦公室沒廠房,有的是白領不是藍領,更重要的是賺得比我們多!令人不解的是,我們仍常聽到企業大嘆台灣土地取得困難,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難尋,真有需要嗎?一個內湖科學園區看不到一座工廠,承載了多少的高端技術人才與產值,但高雄軟體園區,至今未能形成軟體聚落,是沒環境嗎?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台灣多數的企業主到現在為止,都還沒弄明白,除了製造業以外,自己能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找到什麼位置?每一次的iPhone即將發表,股市的蘋果概念股,競逐的仍是製造端所辛辛苦苦追求的「毛三到四」(業者所稱的毛利3~4%),而你或許不知道,其中某些應用軟體的利潤可以高達30%以上,這就是差距!
 
不諱言,部分企業謀求土地廠房資源,為的其實不是生產製造所需,很顯然的,「圈地」才是目的,該如何遏止,政府自然是最重要的角色,或許該學學大陸,圈地可以,但應該有相應的投資金額,例如,每畝應該有多少實際的投資金額?或是土地只租不賣!這些鮭魚返鄉的企業不可能不懂這些事情,因為別忘了,他們現在都在大陸有投資設廠,他們回台的其中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大陸不願再提供廉價的土地與優惠,哪麼台灣在更有限的條件下,還需要做出讓步?(本文未完,按此繼續看【下篇】)
 
原文出處:台商不忽悠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