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首把「過勞當病」 醫喊:我好累但沒這2病不算過勞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首度將「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並認定是一種「病況」,對此,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監事會今日也開會討論,國外的量表與目前國內勞動部推出的「過勞量表」類似,現在WHO這樣定義是好事,未來能以此做更多分析,如過勞除了影響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外,還會對健康帶來什麼影響、那些職業容易過勞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首度將「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並認定是一種「病況」。(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資料照)

根據WHO對過勞的定義包含3特徵,首先是感到精疲力盡、再來對工作產生倦怠,或是出現憤世嫉俗感,且專業效率低落。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國內對過勞的定義,除了以勞動部推出的「過勞量表」為主外,還要有「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才會被視為過勞;過勞引發的憂鬱症、免疫疾病不算過勞範疇。他坦言,自己當醫師也感到過勞,因為有警覺會去調整,但沒有引發上述2疾病所以不被認定是過勞。

楊振昌說,WHO對過勞的量表與國內的過勞量表很類似,像是全身疲倦、提不起勁、覺得現有工作環境很不好等,他直言,企業或公司大多不會去調查員工是否過勞,因此過勞情況都會被低估,一般人都會選擇忍耐,但忍久了就會出問題。

他提到,根據國外2015年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一份大型研究針對工作時間來評估, 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心血管和腦血管較一般人增加1倍多,尤其是對腦血管疾病影響大。

楊振昌認為,現在WHO將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並認定是一種「病況」,這樣做是一件好事,有明確的過勞族群數字就可以做更有效的預防、與那些疾病有關、有哪些行業容易發生過勞、有助醫師鑑別診斷等。

楊振昌也提醒,過勞是長期問題,不要以為仰賴休息就會改善,因為還有工時、職場環境、加班文化、責任制等因素,年紀輕可能休息一下就會元氣復原,但等到年齡越大,要補回來沒有這麼容易,建議還沒出現像心血管或腦血管等疾病前,有心理疾病就是一種警訊。

加入 @setn 好友 #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