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大腸「息肉」長這樣!「絨毛狀腺瘤」不割掉恐變大腸癌

記者陳弋/新竹報導

近年來因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等名人相繼罹患大腸(直腸)癌,愈來愈多國人對於這個重大消化器官的病變開始有所警覺。想要防止大腸癌,除了改變飲食、作息之外,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也是關鍵,才能提早發現息肉並立刻割除,以免其日後癌變,後患無窮!

▲大腸鏡檢查出一顆「管狀腺瘤」,醫師當下切除、送化驗。

所謂的「息肉」,就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物,是表皮的不正常增生。胃腸肝膽科醫師洪紹仁指出,臨床上常見的大腸息肉主要有3種: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以及絨毛狀腺瘤。其中以「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癌變機率較高,「管狀腺瘤」則多為良性,癌化機率最低,但如果體積夠大,仍不能排除惡化的可能

▲另一名病患的「絨毛管狀腺瘤」。(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若發現息肉,醫師無法僅靠肉眼判斷是哪一種息肉、是否為惡性,唯有透過後續的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種類。對病患來說,無論日後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是大還小,有長息肉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因此一旦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醫師都會儘可能馬上切除,再作進一步的病理化驗,看看有無癌細胞在其中。直腸外科張澤霖醫師指出,當發現兩個狀況會選擇先不切除:一、息肉太大顆:第一時間切不下來;二、高度懷疑已經癌變:此時會直接切片,送病理化驗。

洪紹仁呼籲國人平日應多攝取原形食物、高纖蔬果,減食精製類、煙燻類、燒烤類、油炸類和紅肉等。致癌的因素錯綜複雜,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光是養生、忌口可能還不夠,洪紹仁透露,他的病患裡頭也有一些茹素大半輩子的僧侶,其中一位從小就不吃肉,但照樣罹患大腸癌,發現時是第四期,癌細胞已遠端轉移。

上面的案例告訴我們,定期作大腸鏡檢查、處理息肉無疑是防癌的一大環節。資深護理師陳惠美告訴《三立新聞網》,少數人因為遺傳的關係,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種人的大腸比一般人容易長出息肉,嚴重者數量可達上千。她的一名同事也有同樣的家族史,不得不年年接受大腸鏡檢查,每次都發現多顆息肉,最多的那次,內視鏡一照,大腸壁宛如「草間彌生的密集點點」

▲護理師建議國人最晚30歲過後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陳惠美在臨床上碰過很多不想做大腸鏡的人,他們多半覺得檢查前2天的低渣飲食和檢查當天要喝瀉劑清腸「很麻煩」,或是害怕檢查過程帶來不適。陳惠美提醒民眾,檢查前不過麻煩個2天而已,且做大腸鏡其實可以自費麻醉,「睡醒就做完了」。無論大家自認健康狀況如何,過了30歲至少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能提前進行當然更好,因為她也遇過十多歲就罹患大腸癌的病患。

一般來說,若第一次照大腸鏡發現息肉,隨後3年內應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沒有發現新的息肉,則可每5年檢查一次即可。不過實際的追蹤頻率,應該交由醫師視癌變發生機率來決定。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