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醫治凍瘡!竟要百姓吃水餃!

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煮滾開水、下餃子,待水餃翻滾到水面上,起鍋,開動!水餃煮法簡單又能作為飽足的一餐,幾乎每戶人家冰箱裡都要有「庫存」。但很多人不知道,水餃在古代,竟然是古代神醫的良藥。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資料照)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末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他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煮好後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下鍋煮熟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據說吃「祛寒嬌耳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捨藥一直持續到年三十,人們的身體也好了。

除夕夜,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