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行銷新鮮人分享 — 借力使力的生存之道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KKday 旅遊體驗平台到 July’s Flower 花藝策展,從 ULSee AI 人臉辨識美味生活料理生活生態圈,四家新創公司紮實的實戰經驗,讓現職新加坡新零售平台商務經理 鍾采倫 Helen 在短短三年間,打包了品牌/公關/專案執行等堅強的行銷戰鬥力。對比初入社會的自己,Helen 又有什麼話想對行銷新鮮人分享呢?

浪漫性格使然,著迷於新創公司的願景、革命情感及彈性活力的環境

在新創公司,團隊成員為了同一個使命願景打拼,在過程中累積的革命情感是 Helen 所嚮往的。此外,她也提到組織扁平、彈性活力的環境能更容易讓自己的努力被高層、CEO、客戶看見。而且在新創發揮空間大,不像大公司受限於繁冗流程,較不被框架束縛,所以只要敢做敢爭取,提案就能被實現。

而正因為上述新創公司的特性,Helen 認為有兩種類型的人適合加入敢衝敢玩的新創團隊

天生適合新創的人:如果你喜歡無中生有、跨界碰撞、沒有耐性做 routine的事情,那就代表你天生具有新創人的特質!

新創公司並不像成熟企業已經有個成功運行的商業模式,仍在不斷嘗試找出最佳解,所以很容易失敗。但如果你符合上述特質,比起失敗更害怕無聊,你會更適合新創的環境。

想靠新創補足特定特質的人:如規劃控、愛思考而有拖延習慣、沒辦法忍受失敗的人。

像是 Helen 就是一個規劃控,Google Calendar 是她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因此,新創公司計劃常常被打亂這點,其實並不符合她的作風。但於此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也訓練了她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從容的面對突如其來且棘手的情況。

三年親身經驗,選擇新創公司的三大思考要件

除了本身的個性之外,Helen 也梳理了自己過去待在四間新創公司的經驗,歸納出三個選擇新創公司時一定要思考的要件:

1.回歸初心,你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新創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從 0 到 1、從 1 到 100、即將 IPO。這三個階段能夠學到的、體驗到的完全不一樣,所以必須先問問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再去判斷適合加入哪個階段的新創。

【從0到1】公司還在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團隊規模小,每個人消耗的心力非常多、撞牆期長,每天都在想著要怎麼讓公司活下來。但同時成就感也高,也能與團隊成員建立非常紮實的革命情感。

【從1到100】經過前人的奮鬥,組織內分工大致確定,可以發揮所長。但決策地位並不如前期核心團隊這麼高。

【即將IPO】組織變大,往大公司制度化邁進,但品牌相對大公司仍然活力年輕,較多東西可以嘗試。

2.想從這段經歷獲得的 3 個關鍵技能是什麼?

當選擇加入新創時,我們就必須體認到:「放棄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就是你的機會成本。」也因此,確保在新創公司能夠有 takeaways,才不負這個決定。

Helen 分享她自己在選擇新創時,都在思考如何在這間新創找到這三個東西: 產業人脈、代表作、關鍵技能。例如在 KKday,旅遊業人脈、公關技能、異業合作談判技能,就是她從這份工作帶走的。而如何把這份工作學習到的技能延伸、累積到下一份工作,成為爭取下一個機會的敲門磚,更是她不斷在思考的。

3.回歸公司本身,檢視創辦人以及商業模式

「創辦人可以影響一間公司太多了。」因此,創辦人的經驗、背景、口碑、做事的脈絡、還有他帶出的團隊文化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期待,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要件。此外,也要記得對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拋出三個問題:盈利是否可以長久、有沒有在國外運行過、能不能 transfer 到國際上。

針對第一點,以家教人力媒合為例,雖然平台補足了市場上的缺口,搭建起了家長跟老師的橋樑,但家長在日後可以直接與合作過且表現優秀的老師聯繫,就不用再透過該平台媒合,商業模式盈利的延續性有待商榷。

但若某家公司的模式有在國外運行過,相較於一個天馬行空的項目,更可以迅速擴張。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去思考這家公司目前運營的模式是否有能力帶他出海、迅速的跨境複製,這些都是在選擇一家新創公司時需要考量到的要件。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行銷職務百百種,選擇方法在於興趣與價值的權衡

從品牌行銷、專案行銷到廣告投放、SEO 等等,行銷職務不勝枚舉。筆者也很好奇 Helen 是如何從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職務。而主要的方法就是「刪去法」。

除了在一開始就認清自己不喜歡廣告投放之外,在經歷過公關危機處理、品牌活動策劃、異業合作、線下實體活動等歷練後,Helen 也更加確立自己想要從事策劃端、專案統籌的角色。也因此在過往的經驗當中,不斷練習對內溝通的技能、累積代表作。

此外,秉持著自己的其中一個key takeaway,Helen 的每個職務也都強調「對外端」。為了在進產業的三年內迅速累積產業人脈,在每一次的對外溝通,都盡力去了解不同公司的窗口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而最終目的都是因為她認為「借力使力的成長是最快的」。

新創行銷必備思維,借力使力的生存之道

新創不像大型企業,已經有了既定的策略夥伴或是合作的 agency。正因如此,就應該要懂得如何借力使力,用最小的資源換取最大的價值。把所有 Stakeholders 列出來,了解自身品牌的現有資源,善用之中的連結,思考如何串接。

過去 Helen 在 KKday 透過與 7–11 的合作,換到對方的線下實體通路、名聲以及品牌連結。在美味生活與 VOGUE 合作,讓風格媒體為品牌背書,進一步打造高端 Lifestyle 料理生活生態圈的品牌印象。接著再進一步的去思考,如何串接 Owned、Earned、Paid Media,如何善用KOL的力量,借力使力,將專案效益提升到最大。

初衷與現實,品牌與 KPI 的權衡

相信不管是新鮮人,或是已經進入職場三五年的後菜鳥們,還是會在品牌與 KPI 的權衡之中感到掙扎。

Helen 提到: 「我就是認為品牌很重要的死忠擁護者」她認為品牌存在本身是在為產品跟服務創造溢價空間,也創造了企業的存續性。

相較於補貼戰、折扣戰,怎麼樣透過不同渠道去接觸、優化使用者體驗,怎麼在一貫性的品牌策略下維持創新,是做品牌的人要有的思維。然而,品牌太難被量化了,老闆或主管大多還是以 KPI 為導向,因此 Helen建議大家可以多去強調 social mention,像是有多少 hashtags、讚數、分 數、KOL 分享按讚、媒體平台曝光次數、網站註冊數量、參加者數量等等,盡量去做到量化的反饋。

在幫企業建立品牌之餘,不要忘了建立個人品牌

身為重視品牌的擁護者,Helen 對於個人品牌的經營也小有感想。她認為個人品牌的建立在於要「真誠待人、設身處地」,讓接觸的每個人感受到你在工作上的熱情以及負責任的態度。例如,想辦法幫異業合作的窗口達成她的KPI,而不是只達成自己的,因為這不只在做企業的Branding,同時也在建立個人品牌。此外:

1.做每一件事都多花兩分力氣去做:把八分做到十分、十分做到十二分,用心去堆疊意外的驚喜。2.多感謝,不邀功:專案結束後,於公開場合感謝所有支援,感謝誰特別幫忙,永遠不搶功,寫Thank you note3.名片記下關鍵字:在收到名片之後,在上面寫下這個人是在什麼場合認識的、談什麼專案認識的,她有哪些關鍵字,在下次接洽的時候可以快速 pick up,也讓對方感受到驚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作為都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刻意為之。

職場沒有孟母,想成長就得靠自己三遷

Helen 認為:「下班後的時間運用,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因此常透過下班後的時間,積極參加產業活動,跟許多厲害又謙虛的人學習,快速了解業界脈絡,同樣地在實踐借力使力的思維。然而她認為,與其到各個場合換一百張名片,不如花時間在一個地方,好好投入,深入的認識一群人,對她而言是更佳的選擇。此外,Helen 也不斷鼓勵自己去認識不同產業的人,因為很多不同產業的案例,在行銷上面沒有想到,但其實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Helen 認為不管是職場新鮮人或是後菜鳥們,都應該培養一個「Healthy Fear」的思維。適度的質疑現況,對未來保持戒慎恐懼的心態,有助於成長並且刺激自己去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而如何不過度擔心,不過度恐懼,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撰文者:Riley

Riley目前就讀於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四年級,也在區塊鏈專案 Contentos去中心化內容生態擔任社群運營實習生並身兼打雜小妹。在意識到自己大概終生與高薪的財務分析師職位無緣之後,轉身向行銷走去。熱愛分享生活大小事,在發想完一份行銷企劃或是寫出一篇滿意的文案後,往往會看個十遍以上,無法自拔。期待透過分享,以及持續摸索的過程中,在互聯網的產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與新創行銷新鮮人分享 — 借力使力的生存之道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捲大姑詐騙案嘆「後悔有婚姻」 徐巧芯說明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