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台中!我的家

三立新聞網/漾台中

【文|周麗淑 圖|總太如來社區、屠德威、李炎儒】

六都之一的台中市,除保有鄉村小鎮區域外,為了讓人口集中的都市居民共享社區營造帶來的新生活價值,鼓勵以城市的社區管委會為單位的社區營造,正一步步影響及翻轉著城市居住新風貌。 

▲故事屋活動吸引小朋友專注聆聽。(圖/總太如來社區提供)

回溯台灣社區營造最早提出概念的背景是來自解嚴之後,由當時擔任文建會副主委的陳其南老師開始倡議,加上台灣社會的家庭型態也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透過社區營造除了讓民眾開始學習怎麼行使公民的權利,並如何去盡一個公民的義務外,也培養在生活中發現、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點一滴在都市撒下社區營造的種子

由政府撥列預算再由民間單位來申請執行的這套社區營造方式,運作至今已超過26個年頭,為因應台灣社會逐年變化,整個計畫方向也與時俱進,從1.0到現在的3.0版本,台中市社區營造輔導平台計畫主持人楊玉如提到:「過往社區營造資源大都集中在鄉村,但我們也發現其實全台灣近70%的人口卻是居住在都會區裡的。」因此社造的觀念如何轉變成普世價值,並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也成了相當重要的課題。 

一年一計畫的社造資源,以往大都由鄉村聚落所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所申請運用,現在都會區則能以社區管委會的模式來提出計畫申請,楊玉如也不諱言,即使公平提供申請資源,城市型的社造申請仍舊占少數,管委會成員每年改選的變動因素,常讓社造計畫無法長期推動並累積成效,但以下介紹的總太如來社區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都市社造成功案例,楊玉如認為:「社造最終在『造人』,當社區居民自主公民意識被提升、被改變了,就能變成一顆顆的種子,形成正循環。」她甚至更鼓勵社區型管委會在社造執行後,不用受限於管委會,可以繼續成立協會的模式來持續推動社造,跳脫限制後,既不再受限於地域,也讓社區營造的種子能在城市中遍地開花。

總太如來社區 成功注入都會暖暖人情風景 

總太如來社區是一個相當特別的都會型社造成功案例,由來自八方各地、包含一些台中在地居民所構成的市區集合式住宅型社區大樓,短短數年內,這個擁有3棟大樓、多達229戶的住宅社區,居民從住對門也互不認識、各自繁忙,到鄰里相識、互道家常的景況,實為都市少見的生活風景。

攪動社區 形成正向循環力量  

故事要從原本紛爭不斷的社區管理事務的區權會開始,從一開始的紛爭、互不信任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到最後變成以合作代替指責、用善意付出解決衝突,現在,大家不但變成好鄰居、好朋友,也由於如來志工們關心社區事務而開啟了參與社區營造的契機,更以相當難執行的城市型社區翻轉,成功地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打造出互信互助的社區環境,尤其加入社造計畫後,才短短2年時間就被評選為優良社區的好成績。 

2020年持續社造新活力 

透過管委會自辦活動及加入社造行列後的資源挹注,持續不斷的累積,不但將社區間住戶的感情聯繫的更緊密,也將城市與土地情感、環保、親子教育及情感連結、增進與環境共好等意識,透過各式各樣豐 富活動串聯起來。像是2014年、2015年的城市菜園-幸福農場、水水如來潑水節、中秋節電影欣賞、社區影像、社區環保日、小老闆當家之二手市集、書香如來故事屋、達人手路菜分享等等,一個社區要辦這麼多活動、要關注這麼多議題面向、關懷到社區老老少少的需求,著實不簡單,但也因為有一群擁有共同價值觀與共識的主委與幹部成員及社區志工,才有辦法持續攪動社區的溫度。目前擔任管委會主委的王俊明主委說:「當這個社區被攪動起來後,眾志成城,好的循環與共同的價值觀,也帶來更多改變的力量。」

在城市社區裡找到宜居的歸屬感

2020年因疫情干擾,人們戴上口罩、拉開了彼此的距離,社區也決定2020年再度向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的社區營造點甄選提出計畫,在「社區即家」的主軸下,以「不塑、不廢、愛鄉土」為核心精神,規劃更多精彩系列活動,年度計畫包含「不塑不廢‧小農市集」、「“食”在好聽故事屋」、「最愛這一味‧親子煮藝」、「不廢藝術創作工作坊」、「不廢親子手作」等等,且再拉大範圍、走出社區,邀請竹籬笆外的鄰近居民、商家同樂,除持續營造總太如來社區成為一個不論新、舊住戶都能安居樂業的好所在,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長居、宜居的新故鄉。

▲社區舉辦小農手作市集。(圖/總太如來社區提供)

從台北及新竹移居至總太如來社區的屠德威及李炎儒,從原本忙於自身工作家庭,對於社區事務,一開始就跟許多居住社區大樓的居民一樣,關注卻不關心,但是,當他們看到了社區不斷改變,也在這場社造的緩慢行進中,受到感動與啟發。 

屠德威:再次感受小時候的溫暖居住記憶

原本在台北工作生活的屠德威,因為中科園區工作而舉家搬遷來台中,入住已經10年有餘,現今退休的他早已愛上這裡的生活風貌,更是心中安居的好所在。猶記退休時首次參與社區管委會的義務工作,也見識到紛爭,但因其中一位成員迄而不捨地極力促成成員的互識與互信,屠德威稱她真是位天使小姐,「我當時就想,這麼努力的人,應該要成為她的助力」他回憶道,社區組成志工隊時,便擔任了隊長,後來也曾擔任過管委會主任等工作,可說是一路見證整個社區從「冰冰」有禮的關係,到現在鄰居大都互相認識的溫暖感,有感的說:「因為有一群傻子願意付出,所以才有現在總太如來社區這樣的優質居住環境出現」。數年來,社區辦過的活動不計其數,但也因能持續不斷地堅持,才能在10年後植木成林,嘗到甜美果實。他打趣地說,「現在不論出門或回到社區,就是一路上打招呼都沒停過,感覺小時候鄰里間互相熟絡的記憶又回來了。」 

▲透過邊講故事,也能傳達保育知識。(圖/總太如來社區提供)

李炎儒:都市社區內也有守望相助的風情

從事教職的李炎儒,原本夫妻倆都在新竹工作,因丈夫轉到中科,便也轉調工作,從此開始總太如來社區的新生活。初來乍到,其實李炎儒就跟一般城市裡大樓住戶居民一樣,並不會特別花心思關心社區的活動,但年復一年在電梯或是社區公告欄上,總是有許多令人無法忽略的精彩活動,多年來,她仍舊只是默默當個無聲住戶,不參與卻也不斷關注著,內心卻很佩服也很驚訝,她回想:「怎麼會有一個社區會有這麼多活動,而且議題涵蓋小孩、教育、環保、生活、土地以及社區情感連結」,用心程度,令她感動。

▲社區的親子搓湯圓活動。(圖/總太如來社區提供)

直到2019年因緣際會加入了志工團隊,從一個旁觀者,進入到這個社區溫暖散發的核心區域,也發現社區裡的住戶真是臥虎藏龍,其實只要願意貢獻一點力量,小力集結大力量,一個社區也能翻轉出更多可能。開始關心社區事務後,也發現更多社區美好風景,像是10年前聽故事的小孩,現在成了講故事給他人聽的志工小姐姐,也因鄰居互識越來越多,只要稍有陌生人進來,大家都會特別注意或甚至通報。從一開始搬過來的疏離感,到現在這個社區對她而言感覺就像一個超大家族。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

加入 @setn 好友 #漾台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