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校正回歸沒爭議?分採檢日、報告日計算7日平均確診數

記者花芸曦/台北報導

自上周六(22日)指揮中心首次公布將確診數「校正回歸」後,確診個案回溯到「研判日」當天,此後幾乎每天都有校正回歸案例,起初不少民眾難以理解「校正回歸」,認為指揮中心「蓋牌」,然陳時中針對此也回應「不是蓋牌,而是掀牌」此一新作法引起各界爭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國外同樣也有確診回溯,用以追蹤確診數據,但公布作法大不相同。

▲我國校正回歸將確診個案回溯至採檢日。(圖/指揮中心提供)

我國公布「校正回歸」引發不小爭議,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公開表示「不要創造新名詞」,而造成校正回歸原因,是因採檢日與系統通報日,因檢疫量能導致有落差,才會有校正回歸的現象。不少民眾出現兩極意見,有人支持數據依照現行方式回歸到研判日當天,得以追蹤數據,知道指揮中心政策是否有用,但也有人支持所有案例應於當天公布確診,也就是說將本土及回歸數加總,並採以7日平均,做為追蹤。

▲我國快篩確診流程圖(圖/北市府提供)

▲美國新罕布夏州,公布七天平均確診數與每天的採檢數據,可以看到單一天有飆高,但整體疫情平穩。(圖/翻攝自COVID Tracking Project

實際上,在國外也有「校正回歸」的作法,英文稱為Backfill(回填),根據美國疫情的網站「COVID追蹤計劃」(COVID Tracking Project)顯示,其數據可分為兩種報表,一個是依據標本採集日期(date of specimen collection),另一個則是標本報告日(date of report)。

▲康乃狄克州則是公布兩種報表,依照檢驗進度及採檢日為準。(圖/翻攝自COVID Tracking Project

依據標本報告日為基準的報表,將因檢疫實驗室的報告有大起大落現象,比如周末休息,當天數據則歸零,依照檢疫量能來供,而依循標本採集日期後確診的數據,則是每天有有些微落差,不會有單一飆高或偏低的現象。

▲華盛頓州則是公布六種數據,讓民眾自行判斷。(圖/翻攝自COVID Tracking Project

另一種報表則是華盛頓州採取的模式,其分為六種數據,包含7天平均總數、未完成報告數、潛在確診數等,一張圖表就可以大略判斷目前的疫情趨勢。針對我國「校正回歸」之報表,將確診數依照「研判日」,回歸到不同的日期上,加上未事先打「預防針」、大眾不明白採檢流程等因素,一時造成風波,也許能繼續「滾動式修正」。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應使用肥皂勤洗手,搭乘大眾運輸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務必戴上口罩!

回國若身體不適請主動通報,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

加入 @setn 好友 #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