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莊佳芳/綜合報導
中國將於7月15日推出「數位身分證」,象徵其數據治理邁入新階段。此舉讓中央政府得以全面掌控民眾的線上活動。官方強調能提升隱私與資安,但 外界擔憂,此制度實為擴張監控與言論審查的工具。《經濟學人》指出,北京此舉也可能是為打造海量資料庫,以強化人工智慧發展。
中國擁有11億網路用戶,產生的數據量非常龐大,美國國資料公司(IDC)預估,中國今年產生的數據量將佔全球的大約24%。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數據」視為重要的基礎資源,對中國在國際間競爭有革命性的影響,他將數據管理視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習近平將數據的收集權,從私人企業收回政府所有,為的就是將海量資料庫,變成中國追求人工智慧領先地位的籌碼,為了達成此願景,中國國務院端出許多政策,包括即將在15日推出的「數位身分證」。

▲中國面對美國的晶片封鎖,渴望殺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中國數位身分證
中國在2021年通過了《個人資訊保護法》,旨在保護網路用戶的資料隱私,該部法律是參考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但它現在卻與歐盟的精神背道而馳,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在7/15推出的「數位身分證」。
有了「數位身分證」,民眾登入網站或應用程式不需要再向網路公司提供個人資料,而中央政府將取代科技公司,追蹤控制每個人使用的網站以及應用程式,科技公司能追蹤的只有匿名的字母及數字,無法追蹤用戶的網路足跡。《經濟學人》稱,中央掌握的數據可能成為國家監控全民的「全景監獄」(panopticon)。
北京當局的目標是打造個體化的數據海洋,範圍不僅是一般使用者數據,還涵蓋工業及國家活動,此數據庫可以為訓練人工智慧模型帶來優勢,也可以降低小型企業的參與門檻。但有利也有弊,上海警方曾經因為駭客入侵,造成10億筆資料遺失,顯示資料全交給政府管理,也未必比較安全。
現有的線上監控系統,較為笨重,且管理鬆懈,基層官員可能會利用這些資料賺取外快,新的數位身分證看似可以解決此問題,但《經濟學人》分析稱,這種新方式可能只是將控制權收回「老大哥」手上,而數位身分證也將淪為言論審查的升級版。

▲印度的Aadhaar身分證系統最近也推出卡片版本。(圖/翻攝自X平台 @UIDAI)
印度Aadhaar身分證
印度也有類似的系統,「Aadhaar身分證系統」的使用人口在今年6月已經突破20億,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辨識數據庫,雖然強調隱私,但其負面事件層出不窮。2018年印度旁遮普《論壇報》就曾揭露官員以賤價出售國民個資的醜聞,之後更出現身分辨識錯誤,導致領不到補助金,最終餓死的案例。
雖然印度政府強調隱私的安全性,並表示推動的目的是要給予中下階層跨區登錄的法律地位,並同步整合社會資源,但基層貪腐嚴重,反對團體擔憂,生物資料庫讓政府擁有過多的權力,國民的任何行蹤都被國家監視,資料安全性缺乏管制,導致人民隱私受到挑戰。
目前各國都在調整管理及控制資料的方式,《經濟學人》引述其他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可能聘請私人科技公司Palantir來整合政府資料庫,而歐盟也勢必要根據現況,對GDPR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