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國泰金控與台大團隊今發表2025年經濟與金融情勢展望,指出台灣受惠AI浪潮與出口提前拉貨,全年GDP預測大幅上修至4.5%,景氣氣候從「雨」轉「朗」。但團隊警告,2026年將面臨關稅重壓與高基期效應,首次預估GDP僅剩2%。(圖/記者師瑞德攝影)受惠於AI趨勢持續發酵及美國關稅豁免期帶來的提前拉貨效應,台灣2025年經濟成長動能明顯優於預期。國泰金與台大合作團隊15日舉行「2025年第三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展望發表會」,宣布上修2025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5%,並預估其區間落在3.8%至5.0%之間,機率達80%。不過展望2026年,隨著關稅豁免到期、全球總體經濟動能轉弱,該團隊首次預估台灣2026年經濟成長率將僅為2.0%,景氣將明顯降溫。
國泰金與台大聯合研究團隊主持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徐之強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情勢正進入政策轉折點,美國聯準會本週四將召開利率決策會議,該團隊預期美國將啟動降息循環,9月降息機率幾近百分之百,10月與12月也各有近九成與八成的降息機率,加總至明年底,聯準會可能降息幅度將達5至6碼。
在台灣方面,徐之強表示,由於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4%,表現遠優於市場預期,且通膨控制在2%以下,預估本週四台灣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目前仍處於景氣相對強勁階段,央行沒有立即降息的空間。但若明年景氣急遽下行,出現連兩季負成長、符合「經濟衰退」定義,且通膨率預估僅1.6%,則屆時才有可能考慮降息。
針對匯率展望,徐之強也分析,美國一旦啟動降息,美元將走弱,台幣將相對升值。尤其8月出口表現亮眼,企業擔心未來美元貶值會導致外銷收入縮水,因此可能提前拋匯,加上近期台股屢創新高,外資大量買超台股,資金匯入進一步推升台幣。他提醒,台幣升貶還需觀察包括人民幣、日圓在內的整體亞洲貨幣走勢,不應單看台灣一地表現。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補充,匯率變化亦與全球經濟大環境、出口結構與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密切相關。她指出,若明年出口動能延續,加上進口成本穩定,匯率對企業營運的實質衝擊仍屬可控。
從景氣燈號來看,原先國泰金台大團隊預估第三季台灣經濟氣候將在「陰」與「雨」之間徘徊,但實際情況因AI與提前出貨效應顯著,加上半導體供應鏈加速恢復,最終第三季經濟氣候調整為由「雨」轉為「朗」。不過好景不常,徐之強提醒,進入第四季後,關稅豁免期將結束,企業備貨動能告一段落,景氣動能將明顯放緩,預估第四季經濟氣候將由「朗」轉為「陰」,發生機率超過65%,預示年底前整體經濟將轉為趨緩。
金融情勢方面,國泰金台大團隊指出,自7月以來,美中關稅緊張情勢緩解,加上聯準會釋出降息訊號,使得全球資金風險偏好回升,台股屢創新高,外資連續大幅買超,金融情勢指數(FCI)一度重返「寬鬆」區間。但隨著企業出貨告一段落、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該指數將於第四季進入「趨向寬鬆」區間內偏下震盪,市場波動恐將加大,投資人應審慎操作。
至於內需表現,徐之強坦言,2025年台灣民間消費動能偏弱,零售、餐飲、國旅與車市表現不如預期,整體估計全年消費可能為零成長。他也提出若年底前推出普發現金措施,例如「天上掉下來的一萬元」,可能刺激第四季至明年初的民間消費,對內需有短期提振作用。此外,隨著股市回溫,手續費收入增加,房市成交佣金亦提升,這些也被計入民間消費統計中,對GDP會帶來一定支持。
從外部變數來看,國泰金台大團隊點出五大關鍵風險,包括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聯準會降息節奏、亞洲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中國房市與內需回穩力道、以及台灣央行未來是否進一步限貸或調整利率。這些因素都將牽動台灣2026年經濟走向,尤其在AI紅利消退與出口成長趨緩後,台灣是否能靠內需撐起成長,將成觀察重點。
整體而言,2025年台灣景氣表現亮眼,在AI與提前出貨帶動下實現高成長,然而此波榮景屬一次性效應,2026年能否續航仍有變數。國泰金台大團隊提醒,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人,面對不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應提早布局風險管理,並關注政策轉折對景氣與資金面的影響。
研究團隊也再次提醒,完整資訊與風險揭露事項已列於報告中,建議讀者審慎閱讀,並依自身投資屬性評估行動策略,為未來經濟變局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