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研究發現,身體長時間處於約18℃的環境,就能刺激棕色脂肪活化,可改善血糖、血脂,並減重。(示意圖/pixabay)一般認為,脂肪不利健康,但醫師李思賢表示,人體脂肪不只一種,其中,棕色脂肪含有大量粒線體,能燃燒能量,且穩定血糖、血脂。民眾可透過「冷適應」,來讓白色脂肪轉換為棕色脂肪,即身體長時間處於約18℃的環境,就能刺激棕色脂肪活化。「持續數週的輕度冷暴露不只讓棕色脂肪更活躍,甚至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其臉書表示,人體的脂肪不只一種,內臟脂肪是白色脂肪,較不利健康,而棕色脂肪含有細胞發電廠「粒線體」,能燃燒能量,能把脂肪酸和葡萄糖轉換成熱量,也就是所謂的「非顫抖性產熱」,讓人不需要發抖也能維持體溫。
他表示,在一項涵蓋超過5.2萬病人的研究中,棕色脂肪含量最高的族群,糖尿病風險較低。棕色脂肪在產熱時,會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脂肪酸,幫助穩定血糖和血脂。
身體長期處於18℃環境 就能刺激棕色脂肪活化
如何將體內的白色脂肪轉換為棕色脂肪,李思賢表示,關鍵在於製造粒線體壓力,迫使它們複製並提升能量消耗。冷適應(cold adaptation)是最有科學證據的方式,只要讓身體長時間處於大約18℃的環境,就能有效刺激棕色脂肪活化,而不需要靠肌肉抖動來產熱。如果溫度再低一點,身體就會改用顫抖產熱,就讓人較不舒服。
李思賢表示,實驗顯示,持續數週的輕度冷暴露不只讓棕色脂肪更活躍,甚至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除了冷暴露,還有像間歇性斷食,當身體處於空腹狀態,會將細胞推向一個「缺能要燃燒」的模式,將白色脂肪轉為棕色脂肪。
飲食與生活方式也能加分
李思賢表示,棕色脂肪不是基因好的人才擁有,而是可以透過後天方式來刺激。民眾可透過冷適應、間歇性斷食、飲食中加入多酚食物、規律運動、良好的睡眠作息,來活化身體的粒線體。長期不只能燃燒熱量,也能改善血糖與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