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安
一場由手機晶片引爆的科技博弈
2017年9月2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IFA)上,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親自登台,隆重發布了華為最新的旗艦手機 Mate 10。
在這場發表會上,余承東特別強調 ,Mate 10所搭載的麒麟970晶片。這款晶片由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設計,採用台積電10奈米製程工藝。是中國手機晶片首次正式進入,全球頂尖製程的行列。
麒麟970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成為全球首款內建AI專用處理單元(NPU, Neural Processing Unit)的手機晶片。這項架構突破,讓手機從單純執行命令的工具,進化為能即時判斷與反應的智慧裝置。
余承東強調:「麒麟970是我們打造智慧型手機的重要起點,這顆晶片可以理解使用者的行為,並預測需求,是我們邁向終端AI計算的關鍵一步。」他的這番話,點出了麒麟970的核心價值;它不只是速度更快、耗電更低,而是讓手機第一次具備了,理解與預測使用者行為的能力。
麒麟970內建的 NPU,如同手機裡獨立運作的一顆「小腦袋」。能即時處理影像辨識、語音理解、行為預測等任務,效率為傳統CPU的20倍,能效也高出數十倍。更重要的是,麒麟970晶片整合CPU、GPU、ISP與AI模組,建構出完整的智慧處理架構。讓AI運算可以直接在手機本地完成,不再仰賴雲端傳輸。
這顆晶片的出現,使中國在旗艦手機晶片領域,首度與高通Snapdragon 835與蘋果A11並列競爭。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在全球市場與產業鏈中,埋下了深遠的戰略影響。
這顆小小的晶片,不只是改變了一款手機的性能,更意外地點燃了一場:引發延燒至國際戰略層面,中美之間的全面科技對抗——晶片戰爭。

▲華為新機Mate60用7奈米晶片引熱議(圖/翻攝自華為網頁consumer.huawei.com)
1. 技術突破與阻礙開端
麒麟970的發表,引發全球媒體與產業高度關注。Mate 10系列在亞洲與歐洲市場銷售亮眼,華為旗艦手機正式進入全球主流高階市場,市佔率快速攀升。
作為中國自研晶片,麒麟970首次在技術層面,與高通與蘋果的旗艦晶片正面對標。這使華為手機,從過去的「跟跑者」,開始向「領跑挑戰者」轉變。
隨著市場聲勢提升,華為將目標轉向美國市場。2018年初,華為與AT&T、Verizon兩大美國電信商展開合作洽談,準備透過合約銷售方式,讓Mate 10 Pro登陸美國主流通路。
這不僅是商業拓展,更被視為中國品牌,首次嘗試打入美國終端設備與通訊領域的關鍵一步。然而,就在上市前夕,美國國會情報委員會突發警告。該委員會指控華為產品構成「國安風險」,並施壓電信商終止合作。
最終,AT&T宣佈取消合作,Verizon也未啟動上架計畫。華為高層當時坦言:「我們幾乎就要打開美國大門,結果是在最後一刻被關上了。」
這一事件顯示,即使華為在市場上取得實質進展,仍難以突破來自政治與安全領域的多重疑慮。麒麟970引發的連鎖效應,也不再只是技術或產品層面的話題。
它牽動的是全球市場、監管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深層互動,也讓這場晶片科技競爭,首次浮現出戰略對抗的輪廓。
2. 從通信設備商到旗艦手機品牌的突破之路
在進入手機市場之前,華為是一家以電信設備為核心的B2B企業。1990年代末,華為已透過執著技術研發投入、合理的價格與在地部署,取得中國國內通訊基礎建設的領先地位。
2000年代後,華為積極向海外擴張,在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建立據點。逐步成為全球前三大電信設備商之一。
真正的轉型始於2009年,華為成立消費者業務部門,正式進軍手機產業。初期以白牌機為主,搭載高通晶片與Android系統,定位在中低階市場。
從2012年起,華為啟動「雙軌策略」:一方面推出Ascend系列,嘗試進入中高階市場;另一方面,透過旗下海思半導體,加速自研SoC(System on Chip,系統單晶片)晶片的研發。自己設計研發手機晶片,從K3V2、麒麟920,到2016年的麒麟960,逐步累積核心技術。
這段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早期晶片設計效能不穩,功耗與穩定性不敵高通與聯發科。品牌形象也與蘋果、三星存在明顯差距。
但華為長期投入研發,並整合設計、系統、終端等上下游資源,形成「研發設計—系統優化—終端整合」的華為模式。技術與市場同步推進,讓華為從本土品牌,走向全球高階市場的挑戰者。
根據Canalys報告,2016年第三季,華為在歐洲、中東與非洲(EMEA)智慧手機出貨量達1,000萬部,年增70%,市佔率14%,僅次於蘋果與三星。
德國市調機構GfK也指出,截至2016年5月,華為在部分歐洲國家市佔率突破15%。在英國、法國、德國等核心市場,華為旗艦手機已實質突破高端門檻。
3. 麒麟970的市場影響與美國企業的競爭壓力
麒麟970的問世,是華為十年手機轉型的集成成果。它也是中國首次在SoC晶片(System on Chip,系統單晶片)設計上,穩定支撐自家旗艦機種的實證之作。
這顆晶片的意義,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突破。它代表中國企業首次進入全球科技鏈的核心,與美國企業正面競爭。也對高通的晶片,與蘋果的手機,構成直接衝擊。
Mate 10系列搭載麒麟970後,在全球市場取得顯著突破。2017至2018年間,華為手機市佔率穩步攀升,尤其在歐洲與亞洲的高階市場表現強勢。在部分歐洲國家,Mate 10甚至超越蘋果,成為僅次於三星的第二大品牌。高階機的市佔份額,一度推升至16%。
這種崛起態勢,也迫使美國政府重新評估華為的角色。華為不再只是手機製造商,而是進入美國企業有技術優勢領域產業,來勢洶洶的挑戰者。
當一間中國手機公司,能夠在晶片與終端市場,與美國企業平起平坐,大有後來居上的未來性,競爭的性質就從商業競賽,轉為一種科技戰略對抗。
4. 華為產品升級與技術競爭力的結構性轉變
華為的產品升級,不只是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更反映中國製造從「低附加價值」,邁入「高技術、高信任」的發展階段。
麒麟970的問世,表明中國企業開始具備自研旗艦級手機晶片的能力。這款處理器在技術規格上,與高通、蘋果形成競爭關係,成為全球市場中,一個來自中國的高階科技產品鮮明標誌。
這種變化,改變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市場定位,與價值標準。華為產品不是依靠低價競爭,而是藉由技術特點進入全球主流市場,擴展了國際談判空間與影響力。
無論是華為手機,還是其華為通訊設備,都已從過去歐美科技產業跟隨者,轉型為參與下一代科技標準制定的角色。從手機晶片的AI處理單元,到5G網路架構,再到初步規劃中的6G通訊標準,華為都有參與技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華為研發製造的,無論個人手機或企業型通訊裝置,不再是單純的硬體商品,而是結合了平台、雲端服務與數據分析能力科技前衛產品。華為提供的不只是終端設備,更包括一套技術體系與服務框架。
換言之,華為的定位已超出設備製造商的範疇。它成為全球通訊科技生態的重要參與者,這也是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的因素之一。
這種競爭已不僅限於企業層面的技術對比。而是演變為國家戰略層級的系統性較量,從單一晶片、技術標準,擴展至整個科技生態的影響力競爭。
當高科技產品日益成為,國家安全、數據主權、技術話語權的載體時,華為的全球佈局與技術發展,也開始對長期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格局,產生結構性的影響與調整作用。
5. 2018年的警告與封鎖前奏:華為進入美國戰略雷區
2018年,被視為華為與美國全面對抗的起點。麒麟970打開全球高階市場後,華為原已部署下一步擴張計畫。
它準備進軍美國電信通路,深化與全球供應鏈合作,並在5G標準制定中取得更大話語權。但這些佈局,從2018年起開始遭遇美國的結構性封鎖。
‧國會警告:電信安全成為戰略風險預警
年初,美國國會情報委員會發出報告,點名華為與中興,可能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報告中未列出具體證據,但強調中國企業與政府間缺乏透明界線,恐構成潛在間諜風險。
這份報告,直接對AT&T與Verizon產生壓力。原定於2018年初上架的Mate 10 Pro合作案因此告吹。這是中國科技企業首次,僅因「潛在風險」即遭全面排除,美國對華為的態度,自此進入封鎖預備期。
‧國防授權法案:華為產品被排除於政府市場之外
2018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國防授權法案》(NDAA),正式禁止政府部門與承包商使用華為與中興產品。相關單位亦被要求,全面移除已部署設備。
這條法律雖未涵蓋民間市場,但已劃下政策紅線。華為產品從此被視為「敏感科技」,無法再進入任何與核心通訊與國防安全相關的政府領域。
‧盟友動員:從單邊圍堵走向多邊外交協調
2018年底,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展開全球協調,針對「5G安全」遊說五眼聯盟及歐洲盟邦。尤其是英國、加拿大與澳洲,被要求重新評估華為在其通訊架構中的角色。
雖然各國回應態度不同,但美國的行動,已將華為問題從單純國內安全,推向國際聯盟的政策共識。封鎖不再是技術決策,而成為外交手段的一部分。

▲華為手機(圖/記者戴玉翔攝影)
從經濟競爭轉為科技戰略圍堵的開端
2018年這一連串行動,標誌著美國對華為及中國科技產業的立場,正式從企業競爭轉為戰略防衛。華為,不再只是來自中國的科技品牌,而是被視為潛在的「國家級對手」。
雖然當時美國尚未啟動晶片與AI全面封鎖,但戰略防火牆的架構已然成形。技術禁令、法案紅線與多邊外交協調,共同為後續更激烈的斷供戰做足準備。
麒麟970的誕生,原是華為轉型成功的技術成果。卻意外成為中美科技對抗的導火線。從IFA展上的亮相,到歐洲市場的突破,再到美國的戰略封鎖,一條從產品創新延伸至地緣政治的戰線,逐步拉開。
這場對抗,不是由軍事或外交開啟,而是由一顆手機晶片點燃。它改變的不只是商業格局,更是全球科技秩序的主導權。
晶片,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戰略籌碼。技術,也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是國際博弈的前沿戰場。這顆名為「麒麟」的晶片,開啟了中美科技戰的序幕——晶片戰爭,正式登場。
※作者簡介/韋安 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