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倭寇不止是海盜?朱元璋兩度欲滅日本 劉伯溫連番阻止藏政治算計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朱元璋嗜殺殘暴的個性,讓人不寒而慄。(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嗜殺殘暴的個性,讓人不寒而慄。(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好殺、果敢剛毅,對待民生疾苦尤其敏感。然而史載他兩度計劃出兵征伐日本,最終卻都被軍師劉伯溫極力勸阻,這段帝王與智臣之間的角力,背後牽動的不只是戰爭與和平,更可能關係明初政局、文武勢力消長與國際戰略佈局。

明初沿海一帶長年飽受倭寇侵擾,朱元璋曾親自下詔:「準備刀兵,倭賊來犯,殺無赦!」倭寇雖名「倭」,實則成分複雜,包含日本武士、朝鮮流民,甚至還有中國海盜、前元餘黨。其劫掠殘暴,對百姓構成極大威脅。

朱元璋出身貧苦,自少為僧、流浪乞食,深知百姓疾苦,對倭寇燒殺掠奪尤為痛恨,認為若不儘早清剿日本本土,勢將後患無窮。據明史記載,他曾怒言:「日本不除,海患不息!」

朱元璋乞丐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倭寇擾民無法容忍。(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乞丐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倭寇擾民無法容忍。(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面對朱元璋的強烈戰意,朝廷文官群起奏摺勸阻。其中,以劉伯溫的態度最為關鍵。史載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三大理由:明初根基未穩、百姓甫經戰亂需休養生息,以及遠征海島戰線拉長、後勤困難。

此外,劉伯溫亦指出,元朝遠征日本曾兩度失敗,雖有「神風」傳說夾雜其間,但根本問題在於遠征軍不熟水戰,無法有效登陸作戰。雖明朝水師較強,但與其消耗國力於「窮山惡水」之地,不如穩固本土,修養生息。

元朝兩度發動大軍征討日本皆失敗告終。(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元朝兩度發動大軍征討日本皆失敗告終。(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洪武年間,朱元璋遣使七人赴日本,告知新王朝建立,未料日本當局竟殺其五人,餘者被囚數月。此事令朱元璋震怒,認為日本「無禮悖逆」,再次擬定討伐之議。

但劉伯溫再度暗示不可輕動兵戈,甚至上呈軍報稱西北有變,使朱元璋擔憂後方不穩而按兵不動。自此,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並嚴令子孫謹防其野心。後世果如其言,萬曆年間即爆發著名的「壬辰倭亂」。

劉伯溫(右)從戰略角度分析,多次勸阻朱元璋遠征日本。(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伯溫(右)從戰略角度分析,多次勸阻朱元璋遠征日本。(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劉伯溫之所以反對征日,是否完全基於國家利益?歷史學界對此多有疑問。據中國歷史學者李學勤等人指出,劉氏出身元朝舊官僚體系,與明初大量元朝降臣關係密切。這批人對朱元璋高壓式統治並不完全認同。

元朝滅亡後,一部分遺民逃入蒙古草原,另有部分勢力潛藏於海外,日本成為其可能庇護之所。若明軍攻日,勢必牽動這些勢力,反而激化潛在反叛勢力。因此,劉伯溫的阻止,不排除有維護文官勢力與舊貴族利益之考量。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日本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國之一。(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日本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國之一。(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朱元璋最終未對日本動兵,卻在臨終前多次警告子孫:「日本狼心未泯,不可輕視。」此言後來成為明代東亞政策核心之一。果不其然,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企圖進軍中國,卻遭萬曆帝派兵援朝擊退,日本慘敗撤軍。

當代學者指出,朱元璋未出征日本固有其歷史侷限性,但也顯示出明初戰略的慎重與實用主義。劉伯溫的阻止或許避免了一場國力未及的遠征,但也留下日本一方難以制衡的後患,成為東亞格局長期的不穩定因素。

明朝名將李如松助朝鮮抗倭寇。(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朝名將李如松助朝鮮抗倭寇。(圖/翻攝百度百科)

後世史學家根據《明史》、《明實錄》與《洪武實錄》中關於海寇政策與劉伯溫奏議之記載指出,「明初文官勢力對外戰略趨於保守,對內則助長皇權專斷。」劉伯溫雖擅長謀略與朝堂平衡,但在對外戰略上過於保守,未能有效遏止東方威脅,實為明代外交之隱憂。

亦有學者認為,明初不征日本乃審時度勢之舉,反映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即「不以遠戰耗民,不以一怒興兵」。劉伯溫之舉,既有現實考量,也有文化傳統影響。日本未被滅,究竟是劉伯溫睿智守成?還是政治妥協的遺憾?這段歷史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與辯證。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