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警示,幽門螺旋桿菌恐致胃癌,亞洲為重災區。共用杯子與筷子、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喝未煮沸的水,都為高風險行為。(圖/PIXABAY)
胃部若出現不適,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作祟。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預估全球2008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將有1560萬人患胃癌,其中76%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亞洲更是重災區。對此分享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高風險習慣,包括共用杯子與筷子、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喝未煮沸的水。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引述《Nature Medicine》研究指出,估算全球在2008到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且未來的胃癌個案有2/3集中於亞洲,而非高盛行率國家(如非洲)也因人口結構改變,未來胃癌人數恐增6倍。
張家銘解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CagA蛋白,會悄悄開啟名為「NF-κB」的發炎開關,使胃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不只讓細胞失控,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DNA並產生突變,尤其關鍵的抑癌基因「p53」,被破壞後,細胞像失去剎車功能,小傷口久了會累積成大漏洞,細胞難以修補,癌症悄悄形成。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胃黏膜的屏障崩壞,是癌細胞擴散的第一步。胃黏膜原本有一層緊密的保護網,依靠如ZO-1蛋白將細胞緊密連接,但幽門螺旋桿菌會偷偷鬆動之間的鎖鏈,讓細胞間出現破洞,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轉移,甚至成為癌症惡化的起點。
張家銘提到,若想遠離幽門桿菌感染,應從生活習慣改變,飲食衛生最為最重要。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共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有助於降低風險。
另外,還要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家中成員若有感染記錄,其他人也應安排檢查,而有胃癌病史、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問題的人,建議主動安排幽門螺旋桿菌檢測,一旦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