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改善人行空間 路權團體拋更科學有感公益提案

評論

這篇文章指出了台灣在道路設計及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作者引用了樓層的比喻,將台灣目前的道路水準與歐美等先進國家做了對比,指出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文章也提到,台灣的道路規範過於籠統,缺乏人因工程的考量,並且將車輛設計放在優先位置。這種設計方式常常導致不合邏輯的作法,甚至帶來危險。文章舉例了路口設計的問題,特別是物理區的設計不嚴謹,容易產生潛在的風險。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道路規範的不足、車輛設計的主導以及路口設計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對台灣的交通安全和道路效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交通部和相關部門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改進道路規範,重視人因工程的考量,並嚴格設計路口的物理區,以確保交通的安全和順暢。 然而,這篇文章並未提到目前交通部已經進行了哪些改善措施,以及是否已經有一些具體的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們無法得知交通部是否已經有所行動以提高台灣的道路水準。此外,文章中所提到的道路改善指導原則是否已經得到路權團體和相關專家的認可也不得而知。因此,希望未來的報導能提供更多相關的資訊,以便了解這個問題的最新發展。

這篇文章指出了台灣在道路設計及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作者引用了樓層的比喻,將台灣目前的道路水準與歐美等先進國家做了對比,指出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文章也提到,台灣的道路規範過於籠統,缺乏人因工程的考量,並且將車輛設計放在優先位置。這種設計方式常常導致不合邏輯的作法,甚至帶來危險。文章舉例了路口設計的問題,特別是物理區的設計不嚴謹,容易產生潛在的風險。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道路規範的不足、車輛設計的主導以及路口設計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對台灣的交通安全和道路效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交通部和相關部門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改進道路規範,重視人因工程的考量,並嚴格設計路口的物理區,以確保交通的安全和順暢。 然而,這篇文章並未提到目前交通部已經進行了哪些改善措施,以及是否已經有一些具體的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們無法得知交通部是否已經有所行動以提高台灣的道路水準。此外,文章中所提到的道路改善指導原則是否已經得到路權團體和相關專家的認可也不得而知。因此,希望未來的報導能提供更多相關的資訊,以便了解這個問題的最新發展。

問答

Q1: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形容台灣的道路水準相對歐美等先進國家而言在幾樓? a) 1樓 b) 2樓 c) 10樓 d) 4樓 正確解答:c) 10樓 Q2: 林志學認為台灣道路設計的缺點之一是什麼? a) 缺乏人因工程的考慮 b) 缺乏道路規範 c) 過於車輛為主導 d) 所有選項皆是 正確解答:d) 所有選項皆是 Q3: 根據林志學的觀察,台灣的路口轉彎處通常是什麼狀態? a) 建築物的圓角都在彎角的內側 b) 彎角的外廓即為車輛轉向軌跡的內廓 c) 轉彎處裸露,建築物或其他物件不在內側 d) 轉彎處有良好的物理區和功能區規劃 正確解答:c) 轉彎處裸露,建築物或其他物件不在內側

Q1: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形容台灣的道路水準相對歐美等先進國家而言在幾樓? a) 1樓 b) 2樓 c) 10樓 d) 4樓 正確解答:c) 10樓 Q2: 林志學認為台灣道路設計的缺點之一是什麼? a) 缺乏人因工程的考慮 b) 缺乏道路規範 c) 過於車輛為主導 d) 所有選項皆是 正確解答:d) 所有選項皆是 Q3: 根據林志學的觀察,台灣的路口轉彎處通常是什麼狀態? a) 建築物的圓角都在彎角的內側 b) 彎角的外廓即為車輛轉向軌跡的內廓 c) 轉彎處裸露,建築物或其他物件不在內側 d) 轉彎處有良好的物理區和功能區規劃 正確解答:c) 轉彎處裸露,建築物或其他物件不在內側

國外媒體形容台灣的道路是人行地獄,交通部訂出道路改善指導原則,路權團體「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認為仍不夠,拋出有如組合積木概念更科學且有感公益提案。

交通部訂出道路改善指導原則,路權團體認為仍不夠。圖為112年8月20日路權團體發起的「還路於民大遊行」。(圖/中央社)

▲交通部訂出道路改善指導原則,路權團體認為仍不夠。圖為112年8月20日路權團體發起的「還路於民大遊行」。(圖/中央社)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今(1)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他以樓層形容,歐美等先進國家的道路水準如果在10樓,台灣還在1樓,交通部訂出指導原則有往上爬升,但大約也只到第2層樓,還要經過很大的努力才能達先進國家水準。

林志學指出,台灣的道路規範太籠統,也缺乏人因工程的考慮,道路設計以車為主,現在雖開始強調人本交通,但公務部門的行政量能太大且人手不足,因地制宜的結果常常就變成標線隨便畫。

林志學形容,目前政府訂的標線規範,有如一桶樂高積木,但沒有使用說明書,因地制宜常常出現不合邏輯的作法,看似符合規範卻不好用,甚至帶來危險。

林志學舉例,路口應是有一個有別於路段、針對通行的人及車輛有獨立設計,台灣目前並無嚴謹的設計指引,路口只被視為是道路的自然交叉點,缺乏的不只是人行空間,連車行空間應有的物理區(兩交叉路口的重疊區域)和功能區(交叉路口物理區兩側的車道延伸部分)規劃都沒有。

林志學指出,特別是物理區,以標準的四叉路口為例,物理區有4個角落,所謂路口設計要符合車輛通行的其中一個意涵是,彎角的外廓即為車輛轉向軌跡的內廓,軌跡跟彎角就像拼圖一樣拼合,不應存在過大的間隙及所引發的潛在風險。

不過,林志學說,台灣的路口轉彎處經常是裸露的,裸露的意思是建築物的圓角或導角直接暴露在道路空間中,而非有一塊像河灘地一樣的彎角供行人通行;即便是彎角兩邊都有緊鄰建築物的人行道,彎角也經常是裸露的,行人經過彎角,也就暴露在車流風險中,而目前在標線規範中,轉彎處可以不用繪製道路邊線,造成大部分的路口有彎角缺失。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與學者專家共同討論並製作一個道路斷面設計案,有25種模組,林志學形容,有點像樂高積木,可依需要組合,除了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外,還有多種服務型道路,並依商業、住宅、遊憩、綜合等不同區間,有不同的設計。前提都是透過車道寬度縮減車速自動減緩、增加人行空間等方式,讓行人可以安全走在路上,避免車輛犯下非故意的錯誤。

林志學說,協會製作的模組,考慮因素包括車型、車速、車輛通行軌跡、地形等,當改善道路時,可依模組做選擇,再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盡可能以最高的用地效率設計車道空間,決定路型,就可以產生較多的路側空間,對行人更有保障,協會是公益提案,歡迎地方政府參考。

林志學說,這套模組不是美術照片,所有組合都有科學根據,如導入車輛軌跡設計前後,可以比較出原本的路肩線在路口處失去定義,若無法定義連貫的路側空間,就無法定義出安全的人行空間在哪裡。但如果有明確的設計車輛通行軌跡,描繪出車道邊界就很容易。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很希望政府單位能參考協會所提出的道路改造案。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得獎畫作《帝王條款》掀議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